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臺北藝術中心

北美館的龐畢度中心收藏展,昂貴地在一樓展場舉行,在B2則有臺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的作品展出。還有不少的設計圖稿與模型。三十八億台幣的總預算,的確是值得關注國際性競圖,上榜陪榜的建築師,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第一名: 魔術方塊 (OMA / Rem Koolhaas & Ole Scheeren)

第二名: 斧頭幫總部 (Morphosis Architects / Thom Mayne)

第三名: 都市蕈菇 (ABALOS+SENTKIEWICZ ARQUITECTOS / Jose Ignacio ABALOS)

臺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

基地位於士林夜市現址,鄰近劍潭捷運站,令人擔心對夜市文化的影響,國際性的表演藝術殿堂會不會對現有的庶民育樂產生衝擊,大家引以自豪的小吃美食,會不會就此消失。大餅包小餅、Jumbo炸雞排、130元牛排,以後還找不找得到,會不會將來都得加盟"微風"系列,坐電梯才到得了。路邊的賓果、娃娃機、空氣手槍、飛鏢射氣球,需不需要相約澎湖離島搏奕區,很怕來不及說再見,我的貧窮娛樂。

平面圖,曾看過某報評論報導,庫哈斯先生的特色似乎是沒有絕對準則的衝突美感,庫先生北京中央電視台被戲稱城市的牛仔褲,在雄厚的論述基礎下,打開偏離古典的不協調視界。是雄辯還是騙徒,實在是不得而知。庫先生用拼貼融合的元素,來解釋台灣多元的文化現象,張先生說: "太過於表面。"亂了六面的魔術方塊,和巨大的4(Pi) r^3表面。

庫先生的中國風,端午節划龍舟,正午直立生雞蛋。

乙醬看來,柴魚鹹蛋豆腐,倒是有人親土親的親切感。眾多作品當中還是最為傑出的。只不過,台北不缺世界第一的大傢伙。在地的、開放的、平民的公共空間:市民需要短褲與拖鞋踩草地。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生態球補充包

補充包內容說明:
  1. 產品/經驗/服務設計應以生態系(Eco-system)為全盤考量,產品為生態系的一部分,融入使用者的生活型態(lifestyle),提供使用者一種全面的(end to end)過程/經驗。
  2. 微生態系統中的元素為獨立的有機體,在系統中則相互依存。
  3. 微生態系中的產品、經驗與服務必須各司其職,恰如其分滿足使用者某一種的需求,不多不少,過猶不及。
  4. 微生態系具有開放性,允許悉心介入,生態系的鍊結,提升使用者對產品系列滿意度。
  5. 微生態系具有封閉性,將完整的產品服務生態系,容入生活中,可以加強需求與產品服務的聯結,及使用者對產品系列的認同感。
  6. 微生態系本身為一個有機生命體,一樣會陳舊、衰老、死亡,微生態系應該要能夠升級,更新。
注意事項:補充包使用請參酌使用說明,使用非原廠補充包可能導致系統損壞。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生態球

生態球(Ecosphere),人類移民火星前,NASA太空載具研發的衍生商品。主要構成:小蝦、藻類植物和細菌,再封閉的透明水晶球中形成微型生態循環,自給自足,像是古老的一種圖騰:吞食自己尾巴的小蛇,然後不斷生長。對繁忙過勞的上班族來說,辦公桌前如果連黃金葛也養不活,可以試試看生態球。只要日光燈照射球體數小時,便足以讓藻類行光合作用,蝦米呼吸,細菌分解。小小生命體各司其職,分分秒秒的產出(即使是排泄),都會成為明天對自我生存的回饋。要對小小生態平衡負責,input/output都需要經過精密的計算。

這是前言,對於產品來說,生態球似乎還是不錯的生物隱喻。"Subject to change"一書說停止設計產品,應該設計的是一種經驗、服務,或者是一種生態系。用以小見大盆栽視野來看生態球,說不定可以看出一番人生大道理。服務這個關鍵字,隱含了連結的意義。生態系的形成仰賴元素構成的相互作用,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服務。對於一種意志,或者是意向的執行,可能只需要使用者最少的input,少到只要數小時的陽光照射,而陽光通常是不用破費的。

當一個封閉系統的形成,無可避免的產生排擠效應,否則便是嚴重的生態失衡,這是可能也是多數產品設計與設計策略中預期的結果。被排斥的是無法融入的第三者,也有人稱之"proprietary solution"。有人批評H牌的某些產品,主要目的在插旗建立生態系,生態中則蘊含高利基的可融入的第三者,也有人稱之為"proprietary solution"。這當中的差異,就在產品的基因中,是否有這一點精心設計的指導鍊結,數位達爾文的DNA所實現商業產品競爭的演化論。

生態球是一種商品,提供一種整體性的經驗,去完成一種任務。移民火星的太空梭載具固然重要,成功的關鍵是溫度、陽光、空氣、水,還有很多必須的生活條件,其實是一個持續的經驗和過程:一種沒有形體的輸入/輸出,就只管叫服務吧!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反詮釋

"我們的任務不是在作品中尋找最大量的內容,也不是從既有的作品中擠出更多內容。我們的任務是減少內容。好讓自己能看見事情的全貌。" ~反詮釋, 桑格塔論文集

看東西總是要說出個什麼所以然,要不,就是有看沒有懂。看得懂才有故事,故事說得好不好還在其次,沒有故事的包裝,會令人極度的不安。儘管詮釋將文本轉換成庸俗的意義,貧瘠意義的依附,就像穿著國王的新衣,令人羞赧,更會令人手足無措。

"詮釋是一種開鑿,在開鑿中同時也進行破壞。"有意無意中,形式反而被這個那個給綁架,內容也被架空。瞎子摸象是可以預期的結果,零碎的片段,自我建構成肥大的組織,這樣的影像,讓我想起AKIRA末了徹底失控了的增生複製。沒記錯的話,最後是爆掉了。

有人手插口袋,閒散地走馬看花,然後說:"這是甚麼,看不懂。"逕自前往下一個目標。感謝桑格塔,"這是甚麼?"可以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簡單到不用回答的問題。"看不懂。"也是理所當然。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當代館:各搞各的

官方網站:台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

[兒童不宜]的展覽

一反過往無限上綱的high concept模式,就一群人各搞各的。觀眾索性得以各顯神通地拼湊解讀,從單一作品出發聯想,來感受整個空間的氣氛格局(a.k.a. 氛圍),我覺得這是一種對創作尊重的表現。眾多作品的呈現,老實說:有點陰鬱晦澀,帶著小乙醬前往當代館,希望沒被限制級的展覽給嚇到。對於打著科技旗號,對於科技反思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不時強調歡樂氣氛,健康環保,社交互動的科技表現,沒了批判的想法,感覺上就少了些態度了。

<<網聊>> 金江波

直接了當的壓迫感,一種毛毛的感覺,非過勞,希望老兄是在夢裡網聊。

<<蛋形No.1>> 許仲敏

運用圓球的轉速,以及連續性骷髏動作,在控制的閃光下,運用動畫中視覺暫留的原理,由視線自然形成的補間效果。銀色的骷髏在蛋形核心爬上爬下轉圈圈,百分百歌德電音轟趴情境,這也算是一種黑色幽默吧!!

難道骷髏也跳方塊舞?

<<想想我>> 哈羅 施密特

這是乙醬頗喜歡的一件,投影機照射水中人偶小玩具,在低科技孔雀魚幫浦的呼吸下,波瀾與人偶的浮光掠影就動態投影在牆壁上的腦袋瓜中。轉啊轉圈,轉吧七彩霓虹燈,這是人腦"自然嗨"狀態時的分析解構。敬你一杯腦內啡!!

<<觀音像>> 彭弘智

不喜歡的一件,不喜歡以觀眾參予為引,卻不經意的戲弄了大家的作法,鐵牛六尺四屈膝跪地數黃金時,是在膜拜觀音,還是膜拜叫做觀音像的作品?這樣的自我觀照,觀來不很自在。乙醬並不覺得很有趣。

還有一個3P小組的<<相對論>>的錄像作品,很巧妙地營造,身體、表情、心裡的對話。這裡的"對話"不是一種隱喻,是真實的 dialog and conversation. 值得一看,尤其這件是普及級的。因為錄像作品,所以沒有拍照片。這或許可以是行為觀察,微社會研究的質性方法。要寫論文可以到當代館參考一下。 :P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殺很大,殺不用錢

"誰是下一個Andy?"
"Andy Lau?"

村上隆、宅文化、桂正和、軍武孃,似乎比不上這兩則廣告的20秒。這和Andy先生對於媒體明星現象的觀察,殊途同歸。鹹蛋超人與快打春麗堂而皇之的進入現代藝術館,科技與媒體藝術方興未艾,藝術家不必很窮了。藝術創作可以企業化經營,公關、製造、行銷在主流市場運作,這樣的當代現象,並不是很令人愉悅,但是符合時代的命革精神,勇敢向前行。複製,變身...



觀看元素分析:浮世繪,萌萌動漫人物,無厘頭的台詞,美少女戰士大變身,霹靂龍捲風的故事原型,氣志團舞男筋肉人,賺不完殺不用錢的電玩。這個很殺,而且殺很大,大大大大大...
二十秒內,真的發生了。



"為何女主角要戴眼罩,變成獨眼龍?"我問。
Andy說:"因為藝術是有價的,看待創作應該要有不一樣的視野,新媒體是必須的,這裡的眼罩用的是Nu-矽膠。"
瑤瑤說:"其實,只因為沙灘上,沙很大,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