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產品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產品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鄉 健太郎的演講筆記

這一篇欠太久,要趕快給大夥兒一個交代。

在鄉教授的演講中,重點是要教大家如何寫好故事劇本,強調的就是如何寫好scenario的作法。假設大家都知道劇本故事對於產品與創新的重要性,這一套可以說是進階版的操作手法。從一個現有的、一般性的描述中出發,去截取活動的架構,換句話說,就是動機。再由動機去反推活動與動作,亦即活動劇本互動劇本的轉換。也在這活動結構簡化與發想發散的操作過程中,達到使用性創新的目的。

首先,鄉教授就以某一個產品的使用性為基礎,建立原始的劇本故事應有的結構,並加以分析,以下是劇本故事應有的五大要素:

  1. 產品
  2. 使用者
  3. 目標
  4. 活動:(完成度: Effectiveness、效率: Efficiency、滿意度: Satisfaction)
  5. 環境

其中,產品、使用者、目標、環境,就一般性的寫法來說,所去不遠。可是活動的部分,就有很大的差別。鄉教授所提出的,序列性動作的記錄,當然是理所當然的開始。可是除此之外,更要去強調其中完成度、效率以及滿意度。原則上,第一步就是以自己的經驗去描述一個產品的使用經驗。以手機設定鬧鈴為例,劇本如下:

乙醬要用手機在睡前設定明天清晨的鬧鈴時間,因為工作的緣故,必須往返台北與新竹,為了要搭上早班交通車,乙醬必須設定鬧鈴時間,才可以準時起床,並且不錯失搭車時間。於是乙醬躺在床上,拿出自己的手機上作設定。打開手機主目錄,進入日常工具中,找到鬧鐘設定選項,點入鬧鐘,發現鬧鐘可以設定五組鬧鐘,由於不了解鬧鐘重響機制,最保險的方法,就是把五組鬧鐘都設起來避免賴床,也就是說愈定要在早上6:10起床,五組鬧鐘的設定就是:6:10, 6:05, 6:00, 5:55, 5:50,這樣即使賴床,也可以確保鬧鐘會至少響五次,直到非起床不可。點入第一個鬧鐘,顯示開關選項,選到開啟模式,接著就可以鍵入第一組響鈴時間:05:50,使用Softkey鍵入儲存,第一組設定則大功告成,接著以同樣的程序輸入第二至第五組的鬧鈴時間,鬧鐘設定便大功告成。工作本身並不複雜,不過要一次設定五次鬧鐘還真是令人疲勞的事情。

在這裡,產品是手機,使用者是乙醬,目標是在床上、目標:設定鬧鈴、完成度:設定鬧鈴完成,但是對重響機制一無所知、效率:重覆動作五次、滿意度:重覆令人疲,環境則是在臥室中。接下來,是第二階段的簡化。簡化的第一步就是先把所有與現有的物件與介面相關的文字標出來並刪除掉,藉此簡化故事結構,改寫原始劇本如下:

乙醬要在睡前設定明天清晨的鬧鈴時間,因為工作的緣故,必須往返台北與新竹,為了要搭上早班交通車,乙醬必須設定鬧鈴時間,才可以準時起床,才能不錯失搭車時間。於是乙醬躺在床上開始作設定。為了避免賴床,最保險的方法,就是設定五組鬧鈴,五組鬧鐘的設定就是:6:10, 6:05, 6:00, 5:55, 5:50,這樣即使賴床,也可以確保至少還有五次的機會,直到非起床不可。

從原始劇本的描述,改寫時去除產品、介面與物件的劇本,大體上就是所謂活動劇本了。在簡化的活動劇本上,再去把可能的新科技與產品機會加回來,就可能會產生新型態的活動,或者是新的使用模式。如果產品是電視相關物件呢? 數位電視、遙控器還是有其他可能? 以如此假設再去把活動的互動性特質補上,則可以產生新品種的互動劇本。活動劇本與互動劇本的轉化,是一種抽象與具體的轉換,在來來回回的過程中,總是可以去回顧,並且找尋到更簡化,或是更抽象化的問題劇本,如下:

乙醬要在睡前設定明天清晨的鬧鈴時間,因為工作的緣故,必須往返台北與新竹,為了要搭上早班交通車,乙醬必須準時起床,才能不錯失搭車時間。並確認即使賴床,也一定會在時間內起床。

這樣對於相對的新產品與新科技,就有更多容納的可能。也更能供從抽象的活動中去發展其中的互動設計。

鄉教授演講的筆記大約如此。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補充說明的是:乙醬設鬧鐘劇本是在鄉教授的工作坊中,乙醬依照操作規則,自己杜撰的,並不是鄉教授的原始案例。(這樣才不會有著作權和抄襲的問題吧!!)

鄉教授對於乙醬設鬧鐘案例的活動簡化與相對的互動性衍伸,有一個相當crazy的ideas:話說可以在自己頭上固定6:10分叫我起床的便利貼,接著自然會有好心人士的力挺幫忙。像是辛苦的老婆大人。

Buxton’s Design Principle總結:

“Do Smart things with stupid technology today, rather than wait and do stupid things with smart technology tomorrow.”

乙醬額頭上的便利貼,是一個幽默有趣的註腳。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鄉 健太郎的演講

前一陣子狂寫Scenario Datasheet六十來頁,來自日本山梨大學的正宗創始人要來台演講了。

原汁原味鄉健太郎的演講,說故事做分析:探討使用性需求。

2009年的HCII發表的論文中,介紹了Scenario Datasheet應用。

演講在821日下午舉行,由應用劇本實驗室舉辦。

報名可以在這裏下載。

報名費不便宜,斟酌使用性設計功力的精進和荷包的厚度,大家心裏一定有盤算了。

"大師不是每年都來的!!"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使用性需求分析

使用性除了在操作面的簡單、易用以外,使用性設計從業人員也希望能夠透過需求甚至於規格的分析,來從事策略面的使用性延究,簡單的說:嶄新的使用性設計塑造出的不只是新穎的使用情境,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商業模式,或是企業主最關心的會不會賣,會不會賺的這一回事。i-tune是最好的範例,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是一套簡易攜帶式播放器與電腦的整合生態系,所謂極簡化管理、自動化更新等等是操作面上的事情。然而,背後的線上媒體的銷售模式,卻是隱藏在使用性背後的策略思考,不能不同時去思考的。多年以前,從來沒想過原來歌曲可以一首一首買,而不是買一首主打歌外加其他不知所云的內容。唱片業如此持續發展,單曲與週邊產品的發行是否會成為將來最主要的商業模式,這也很難說。不過看起來唱片業不會死掉,只是要換個腦袋,換個使用性的思考,也就是去想想下一步的生活情境和使用者行為。i系列下一步與電子書、電子雜誌的整合,想必是早晚的事,只不過這種整合的使用性思考,牽涉到的就不只是人與物的對話,而是外加支援系統的涉入,這當然隱含了背後的工作流程、供應鏈、系統整合等等以軟硬體所涵蓋的層面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思考前提。所以好的使用性設計師,不只要能睹物思情,更要能成為系統需求和流程的分析師,其知識上的廣度要勝於深度。如果產品以提供服務的角度出發,涉及層面如:軟體、硬體、人員、系統、可見與不可見的流程與商業模式整合,如果在職位權責或是在思考習慣上的不全面,往往造成獨缺臨門一腳之憾。這一點是外部設計團隊施力點的優勢,這點也是要自我勉勵的。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筷子與生活型態

W小姐在高鐵上說了這則故事,據說是台大L教授某場演講的內容,說的是生活型態對於生活用品設計的影響。

筷子,是東亞各國常用食具,然而各國卻略有不同:日本筷子略短,頂端較尖,韓國筷子的特點是其不鏽鋼材質,華人社會則是使用較長的木、竹筷,頂端切平。

筷子形式細微的不同,肇因於不同的生活型態:日本飲食多以個人餐點為主,盤子小,離自己近,獨自享用,短筷子容易操控,輔以形尖的筷頭,應付滑溜的冷食生魚片。韓國則地處高緯度區域,天氣寒冷,飲食多鍋物(就是火鍋的意思),金屬的材質有助於導熱,傳遞食材的溫度,除了色、香、味以外,還加強了觸覺的體感。華人社會則以圓桌合菜熟食為主,強調團體成員的分享,於是筷子得要長一些,平頭的筷子則避免插、穿、刺的動作,營造優雅的姿態,照顧他人的觀感。

挺有道理的,不是嗎?

筷子的設計直接反映到生活型態,物件是五感的延伸,環境的反應,以及社會性的需求。不知道"免洗筷",訴說的是甚麼樣的道理...也許是某種心理性的渴望,像是"潔淨"等等...化學漂白劑相對於大腸桿菌地一種抉擇。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兒童小筆電

看到D公司展出的E化教室的兒童小筆電,莫名地對電子書充滿了更多的期待:



也許是展演的情境太過牽強,看起來是一整個失望。
首先是使用上的不便,在影片中也有提到,手寫輸入讓學童把手懸空的一堂課,另外一隻手還得拼命往前扶正LCD,才能避免螢幕被觸控筆往後推壓傾斜。怎麼說都不是一種輕鬆的姿態,更不用說,學童在課堂完全被工具綁架,才是令人更擔憂的一件事。

話說,學童的書包一直太重,有過多的書本和功課。所以,教育學者提倡書包不要帶回家。沒了書包,課業壓力依舊,換來的是一台兒童用筆電,這樣的結果也不令人滿意。過早依賴筆電使用以及數位化的作業內容,減少了實體媒材的應用,應該也會是教育的另一個問題。

如果說,兒童小筆電是一種隨身的學習工具是說的通,可是讓小學生帶著動輒上萬的筆電穿梭在人群中,應該是家長會擔心的另一個問題。失望之餘,我期望小朋友看的是電子書,功能簡單輕薄短小耳且只能作閱讀、筆記用的工具。

這個產品不至於一無是處。可集中做檔案管理、同步化並且充電的行動筆電架,頗令人驚艷。還有可提可背的把手很實用。另外,兒童筆電的顏色有很多種,謹此。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殘念的GUI設計比賽

一個"殘念"的紀念。

興趣盎然地與超級GUI達人L小姐參加難得的軟體介面設計比賽,主辦單位卻在送件後三天宣佈比賽停辦。殘念,原本信心滿滿的,卻以遺憾收場。只能好好的勉勵自己,下一次會更好!! 繼續加油吧。

A. 輕熟年的華麗冒險

星期五在頂樓的法式餐廳裏,在熙來擾攘的城市夜空下等待。城市中五光十色,映照在嶄新的高腳杯上。黑衣白領的侍者緩步而來,左手臂上批著華麗的手巾,隱隱約約還看得到角落金絲鑲嵌。"要加一杯紅酒嗎?" 侍者很有禮貌的問著。"麻煩你了。"我舉起酒杯順時針畫了兩圈,就在酒與杯的交界,濃郁的酒紅渲染出一片不同的層次。透過酒杯看這個花花世界,一切都鮮活 了起來:對桌的貴婦緊緊掐著她的包包,似乎頗有心事;角落的情侶一定是熱戀著;姍姍來遲的人,會帶來怎樣的城市華麗冒險呢?

B. 冷光古典

在 金屬後方閃耀著冷光。在每一個剪影的背後,都是一則城市動人的故事。古典力學說:運動產生動力。地面上,是活動與生產的世界。地面下,則是交通與運輸的支 援。順暢的地鐵四通八達,運作如行雲流水,點亮連結城市邊陲的星星微光。上與下,體現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裏與外,是規範、限制,與互相牽引的張力。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老人手機

久仰這款老人手機已久,第一次聽到這款手機,是K先生與W小姐的討論,名列"酷獵"奇談,據說當時在網路上試賣到缺貨的。老丈人買了一支送給丈母,讓乙醬有幸見識到"減法設計"的成功案例。聽說不只銀髮族愛用,不少年輕人也會為自己添購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先拿掉3G,再槓掉開麥拉。重量立時減輕一半。

稍微把玩了一下,功能不多,數得完。簡單,卻也是一般設計過剩的手機無法達到的奢侈。手機的基本功能如下:

1. 通訊錄:基本到不行,不用多說。

2. 簡訊:原來老人家也可以使用減訊,重點是字體要夠大。

3. 來電紀錄:來電不漏接,尤其是牌搭。

4. 設定:有人說"為何找不到通話模式設定?",這個肯定是喜歡簡單的忙碌年輕人。

左右邊各兩個icon:就是那四個功能選項。

FM模式,歐吉桑很愛用的。注意!只有上下鍵,沒有左右鍵。

另外硬體附加緊急撥號,依據說明書的解釋,緊急撥號可以預設最多四組的撥號號碼,在緊急撥號的同時,手機會發出警示求救的聲響,為了鄰居的安寧,這個功能就暫不測試。因為還沒念到要怎麼關閉蜂鳴器,雖然我知道可以拔掉電池。


最後,還有貼心的手電筒設計,應該是山路餞行,危難的摩斯密碼發報器... :P

其實,應該是設計者希望夜歸的老人,再打開門和打開燈的行進之間,不會有人身安全的空窗期吧!有人說:"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iNO CP09,新加坡製造。這樣為非主流族群著想的通用設計,應該也是新加坡的驕傲吧!這樣的創新已經在老年化的社會裏搶佔了一席銀髮商機。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UI Gathering 2009八月筆記(二)

UI Gathering第二階段由資策會的黃宣龍老師主講-使用者洞察研究,可以感覺講者做了充足的準備,在清楚的內容結構下,分享了許多悉力的觀察以及生活化的範例,很醒,而且容易吸收。尤其,躺在講台上講翻轉式床頭鐘的這一幕,真是太酷了。還有不時穿插的生活俚語搞笑內容,堪稱”寓教於樂”。以下是演講的精彩內容摘要。

獲得使用者需求的困難:
1. 需求不是想出來的。需求也不是開會開出來的。想像力對於了解使用者需求沒有太多的用處。
2. 我們都是專業的"神經病",因為專業的訓練,讓我們不再是一般的"正常人"
3. 同理心斷層(Empathy Gap),"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4. 謹慎利用調查研究,使用者有時候會言行不一致,口是心非。(以Sony音響為例。)
5. 使用者說不清需求:
  • 當局者迷
  • 妥協的使用者
  • 生命自己找到出路(替代方案)
  • 相關人員(State Holder)不是真正的使用者
6. 開發者的誤解,雞同鴨講的需求

獲得使用者需求的方法,先別急著問”擇偶條件”,退一步作使用者洞察
1. 找到真正的使用者
2. 著重行為的理由而非意見
3. 聽其言觀其行
4. 善用情境脈絡
5. 理性分析+感性體驗

了解使用者的重點?
  • User’s mental model
  • The tools they use
  • User’s terminology
  • User’s methods
  • Users’s goals
  • User’s values

如何了解使用者
1. 訪談: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 脈絡沉浸(contextual Immerssion)
  • 秀給我看(Show me…the money)
  • 打破砂鍋(5 Whys)
2. 日記法:如”Everything I touch diary”
3. 行為考古:如”車內考古”,物件改造與非預測行為的痕跡
4. 媒體掃描:如標誌、貼紙、告示牌
5. 同理心工具:如台創通用設計的體驗設備

扎實的內功心法:綜合實務經驗、敏銳的觀察、分析統整能力和精采的演出(乙醬念念不忘躺著講那一段,真是經典)。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UI Gathering 2009八月筆記(一)

八月份的UI聚會的上半場講者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司黛蕊教授。司教授言談間,令人感覺到謙遜而深刻的人文關懷,濃濃的學者風範。他時時提醒研究者要自問:"你的研究對被研究者有利嗎? 研究者值得花時間來參與你的研究嗎?",從事使用者研究的專業人士,也不時會陷入慣性的市場思維,如何吸引,購買,然後沉浸黏著。回歸根本,使用性作為產品特色,真實地反映了使用者需求才是對使用者最有益處的地方。

司黛蕊教授指出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下:
  1. 採訪:但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大家都愛說故事...故事的組織,往往不經意地遺漏塵封的細節。
  2. 文本分析:向語言學、文學朋友借來的方法:語言、專有名詞、慣用的象徵隱喻。
  3. 田野調查:同時以外人與內人的角度,進入研究者的生活與情境。文化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就像是翻譯一樣,要把陌生文化熟悉化;同時,把熟悉文化陌生化。
  4. 頓悟時刻:等待靈光乍現:牛頓的蘋果和阿基米德的浴盆。A-HA,原來是這樣!!
對於問題地提出,也要常常注意看問題的本質。因為人類學永遠要挑戰"理所當然”與"人生就是這樣”的。提及全球化的問題,他更想知道的是為什麼要全球化,為什麼一定要做外銷?不是嗎?! 要知道怎樣應對全球化的趨勢前,的確應該看看其必要性,真的需要嗎? 還是有小而美的市場吧?!

人類學家的研究曾被批評作為殖民者服務的研究,但其另一個面向其實是對於文化的"還原"。

"科技是要服務人,不是人要服務科技"
~ Genevieve Bell (Intel anthropologist)

產品發展的過程中有不斷的分歧與干擾,這樣的人本觀念的確需要不斷地被還原。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我愛包膜

老實說,"貼鑽包膜"倒不是為了個性化,凸顯個人風格。很有可能,只是厭倦了產品中的"國際樣式"。

現代主義中強調的工業生產,在包浩斯的大師們的倡導下,發展到了極致。現代精神中強調的美學:精確、廉價、簡約、平等,最後卻發展成一種徒具形式的空殼,一個玻璃盒子。現代主義的精神變成獨具材料精確性的製造美學:鏡面、金屬和神格化的紀念性,還有代謝不良的肥大資本化現象。

建築上,經由世代的反芻,本土化、在地化的民族主義鄉土思維,總是在不斷的實驗中演進。甚至是戲謔風格,也會得到"加油"的掌聲。產品呢?有的,有人提倡手感經濟,第三世界平等交易,小規模的代價就是高價位和少數的樂活。能在開發中國家和標準化的金屬髮紋、高反射材質與果凍矽膠的產品"國際樣式"相抗衡,維持在地特色,就只有靠貼鑽包膜了。

似乎無法避免的,大量生產總是得以大型市場為導向,顧不得"神怕撞轎,人怕撞衫"的道理。所以聰明的以流行精品行銷,讓大家到市場買菜也最好背個7V。不甘寂寞的,仍然可以追求精神向度的滿足。就算頂著"俗艷"之名,也要"Bling Bling"一下。沒有嬉哈態度,至少也要有Circus熱血精神。

A牌小筆電,清淨如水直達無聊的邊界。保證書截角,可以充當光華三樓包膜的折價劵。轉念一想,這樣,說不定這是在工業生產外,對個別差異的一種尊重。如果這是一種刻意的節制,那會是一種值得讚賞的道德。相反的,如果是以菁英作為訴求,恐怕是不符合"工業標準"的。

設計四不要: (from Subject to change一書)
Design as aesthetics
Design as distinct role
Design as a thing
Design as savior or rock star

因為這樣,我跑到光華三樓,「老闆,包膜我要」。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交換劇本

劇本實驗室部落格
http://www.scenariolab.com.tw/blog/

有個機會見到劇本實驗室的Y先生與G小姐,對於實驗室"參與式設計"的導引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交換劇本法,非常值得借鏡。根據我的理解,先是依據個人經驗建構一套可行的工作流程(scenarios),然後再交給別人增修,重組。在修改的過程當中再試圖將劇本最佳化。先是引導使用者揭露個別的洞見(insights),然後藉由劇本交換進行設計評估,同時也是使用者直接參予設計的過程,另外的附加價值是"很好玩"。

過程進行當中主要是以storyboard為主軸,輔以文字說明,讓使用者說故事。以這樣的想法做出發, 應該可以開發些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忙不擅長畫圖,說故事的人建立storyboard。也許Visio的stencil概念可以幫忙,應該可以建立一個storyboard的stencil,裏頭有人物造型,場景,對話框等等...應該會"很好玩"。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數位相機新功能

在雅虎奇摩3C調查中有這麼一題:"數位相機新增的各種科技功能中,你最想有哪一種?"
  • 微笑偵測,笑起來才美
  • 防眨偵測,終於不用拍到閉眼
  • 美肌模式,每一張都美麗的像模特兒
  • 動態追蹤對焦,小孩和寵物超難拍
  • 臉孔自動對焦,清晰的是我不是後面的樹
  • 我只是單純拍照,這些都不重要
截至目前為止,總投票數約有一萬一千多票。 投票數的分布如下:

微笑偵測 5%
防眨偵測 15%
美肌模式 37%
動態對焦 28%
臉孔對焦 8%

我把票投給"防眨偵測"。

美肌模式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這個結果實在是有點出乎意料。大家對於不可控制的因素,似乎比較在意,皮膚不夠白皙粉嫩,又擔心整形的風險,看來只有靠"修片"模式才得以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狗狗貓貓,飛禽走獸,底迪美眉的關鍵的片刻稍縱即逝,除了精心擺設的畫面外,哥哥姊姊一樣喜歡捕捉動態的自然。婆婆媽媽、阿公阿伯眼睛遇到風飛沙,不免眨眨眼留下一滴淚,然後歡歡喜喜擱再來。臉孔對焦相對的不受青睞,可能和美肌模式衝突有關。微笑偵測敬陪末座,拍照的時候,說"一"、說"七"、說"起司",這一點頗簡單。

結論:投票結果似乎與是否為可控制的因素成反比。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生態球補充包

補充包內容說明:
  1. 產品/經驗/服務設計應以生態系(Eco-system)為全盤考量,產品為生態系的一部分,融入使用者的生活型態(lifestyle),提供使用者一種全面的(end to end)過程/經驗。
  2. 微生態系統中的元素為獨立的有機體,在系統中則相互依存。
  3. 微生態系中的產品、經驗與服務必須各司其職,恰如其分滿足使用者某一種的需求,不多不少,過猶不及。
  4. 微生態系具有開放性,允許悉心介入,生態系的鍊結,提升使用者對產品系列滿意度。
  5. 微生態系具有封閉性,將完整的產品服務生態系,容入生活中,可以加強需求與產品服務的聯結,及使用者對產品系列的認同感。
  6. 微生態系本身為一個有機生命體,一樣會陳舊、衰老、死亡,微生態系應該要能夠升級,更新。
注意事項:補充包使用請參酌使用說明,使用非原廠補充包可能導致系統損壞。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生態球

生態球(Ecosphere),人類移民火星前,NASA太空載具研發的衍生商品。主要構成:小蝦、藻類植物和細菌,再封閉的透明水晶球中形成微型生態循環,自給自足,像是古老的一種圖騰:吞食自己尾巴的小蛇,然後不斷生長。對繁忙過勞的上班族來說,辦公桌前如果連黃金葛也養不活,可以試試看生態球。只要日光燈照射球體數小時,便足以讓藻類行光合作用,蝦米呼吸,細菌分解。小小生命體各司其職,分分秒秒的產出(即使是排泄),都會成為明天對自我生存的回饋。要對小小生態平衡負責,input/output都需要經過精密的計算。

這是前言,對於產品來說,生態球似乎還是不錯的生物隱喻。"Subject to change"一書說停止設計產品,應該設計的是一種經驗、服務,或者是一種生態系。用以小見大盆栽視野來看生態球,說不定可以看出一番人生大道理。服務這個關鍵字,隱含了連結的意義。生態系的形成仰賴元素構成的相互作用,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服務。對於一種意志,或者是意向的執行,可能只需要使用者最少的input,少到只要數小時的陽光照射,而陽光通常是不用破費的。

當一個封閉系統的形成,無可避免的產生排擠效應,否則便是嚴重的生態失衡,這是可能也是多數產品設計與設計策略中預期的結果。被排斥的是無法融入的第三者,也有人稱之"proprietary solution"。有人批評H牌的某些產品,主要目的在插旗建立生態系,生態中則蘊含高利基的可融入的第三者,也有人稱之為"proprietary solution"。這當中的差異,就在產品的基因中,是否有這一點精心設計的指導鍊結,數位達爾文的DNA所實現商業產品競爭的演化論。

生態球是一種商品,提供一種整體性的經驗,去完成一種任務。移民火星的太空梭載具固然重要,成功的關鍵是溫度、陽光、空氣、水,還有很多必須的生活條件,其實是一個持續的經驗和過程:一種沒有形體的輸入/輸出,就只管叫服務吧!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2009單車展

到南港新世貿看單車展,同行者的P先生說:"台灣的自行車是世界第一,非常驕傲。"D先生則說:"台灣大規模的商展,就屬Computex與單車展最有看頭。"乙醬第一次體驗,除了製造力外,也感受到創新的設計力。乙醬問:"車展裏頭到底有多少台灣廠商啊?"P先生說:"應該有一半以上吧!!" 沒時間去窮究哪些是道地的"Made in Taiwan",到底先欣賞一下曲線的機械結構美學。

香奈兒黑白系,碳纖材質讓車身造型有好多變化。

亮麗的配色:橘色加黑色,點綴些許白色構件,這是乙醬最愛的一款了。

巨大的捷安特董座親自出馬推薦,最特別的地方是車身方形剖面結構,董座本身是運動愛好者:"偶七十歲還是一尾活龍。"

電動自行車,標榜的是輕巧的馬達傳動系統,城市遊俠的懶人車。

兩枝手把活像毛毛蟲,前方觸角是變速器,不過不曉得要怎麼煞車?

極簡風,車身前端的鑲嵌車頭燈座看起來很俐落,不善長配色的話,選銀灰色是最安全的。

喜歡這種很居家的感覺。你有感覺到嗎?

小朋友的鐵馬坐騎,一台五千塊。


避震登山車,強烈地震來也不怕。

窗明几淨的工作台,DIY對單車族來說,應該也是很大的樂趣,工具也要講究。

蘋果也做單車嗎?

這碟煞,和壯碩車輪的搭配,應該是單車界的不倒翁吧!!

這讓我想到押手井的機械戰警,純白色的流線機構。

嬰兒車,在台灣最好不要使用,汽、機車的廢氣對寶貝不會太好受。

我愛單車,向前跑,向前跑,去上班,去上班。

像米其林說881。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Old is New

四部個電梯中,一定有一部貨梯。貨梯裏,不是裹了一層棉被,要不就是木心隔板,從新廈落成後就重來沒拆過。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慣了。到頭來貨梯外觀完好如初,一旁的電梯反而自然陳舊了。

唱片行裏頭,專輯有新歌加精選,小時候的經典武俠小說被改寫,偶戲人物死掉又活了過來,超市食品的製造日期標示的是:未來。

哆啦A夢打開抽屜乘坐時光機,和過去的大雄與自己相遇,他說:"我是機器貓小叮噹。"

有人說他從來不買數位相機。因為一個月以後,他就會開始後悔。新相機一下子變舊,便不合時宜了。所以他只選擇二手相機。二手相機從來便是舊的,未曾新過,當然沒有變舊的問題。

Everybody says:"Old is new."做產品Upgrade的,請注意反向相容(Backward Compatibility)和賞味期限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幫自己做設計

沒有設計師會說:設計不是為了客戶為了用戶、為了使用者,而是為了自己。

在一次座談會場合中,見到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的唐先生,唐先生說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通用設計其實就是設計師幫自己做設計,想想看怎麼做一個設計給生病時候的自己,給推娃娃車的自己,給大腿打上石膏的自己,這就是通用設計了。"

產品設計師如果剛好是使用者,那再好不過。只不過現實並非如此完美。使用者通常不是設計師,而設計師也不一定是使用者。所幸,還有這麼一個想法,讓設計師不必與使用者切割的那麼絕對。在婚、喪、喜、慶、生、老、病、死,誰也躲不掉的人生中,找個機會為十年前與十年後的自己好好做個設計,好像也不為過。如果入戲夠深,Cosplay成功,給自己的設計不打折扣,透過個人的經驗想像,
不偏不倚地符合親朋好友的需要,那絕對也是功德一件。

要不要做使用者研究,視預算而定。幫自己還是幫使用者做設計也不是看有沒有導入UCD(User Centered Design),其實兩者並不衝突
如果說同理心是一種矯揉造作,這位先生,您的確是言重了。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明星的迫切

節目需要一個明星,好讓他/她和觀眾有一點心理上的連結。
選秀節目一個接著一個,看著看著,也歷經了三季,四季。
已經不太記得誰是第一名,第二名,誰拿一百萬,誰是PK王。
但是記得的名字,以後會被叫做明星。
塑造明星,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

明星的迫切,攸關想像的實踐、自我的投射,還有八卦雜誌的存亡。
新興產業需要明星,像是北邊天空需要一把勺子,才能指引眾生方向。
多虧有王建民,郭泓志,心靈糧食不必來自公視大愛台。
多虧有蕭勁騰,楊宗緯,歌聲傳情,不必用語言的木訥不知所云。
謝謝明星,有了明星世界更可愛。

誰是在地設計產業的明星,除了瘋狂進口舶來品大師,乙醬期待一個本土的Super Star,好讓心裏有一個超連結。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微軟工具:StickySorter

http://www.officelabs.com/projects/stickysorter/Pages/default.aspx

微軟的好康免費軟體:StickySorter

可以做Bubble Diagram、Affinity Diagram與Card Sorting. 如同其說明主旨所言,StickySorter完全依照Affinity Diagram的需求所設計。在資料收集,整合與分門別類,是很有用的。尤其,這是一套標準的方法。

問題在於,腦力激盪的情境中,應該是七嘴八舌,平行運算。電子化有助於記錄,不一定擅長於即時回饋。除非,可以"Pick and Drop"一下。把我的電腦的Sticker直接"丟"到你的桌面上。

這個功能說不定以後就可以在Visio找到了。

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二維條碼

有人用過二維條碼嗎?不曉得用起來感覺如何?方便嗎? (左邊的條碼是啥? 有沒有隱藏著營養不良的訊息?)

走在動物園、植物園、美術館、博物館,不時可見二維條碼的導覽指南,可惜乙醬的骨董手機似乎對QR碼不解風情,講求純粹美感的環境中,剛好可以適度的隱藏過多的資訊,也許是解除焦慮的一帖藥,要到用時,又可以不用抄筆記。

QR碼是二維條碼的一種,1994年由日本Denso-Wave公司發明。QR是英文「Quick Response」的縮寫。條碼呈正方形,黑白兩色。在4個角落,印有較小,像「回」字的的正方圖案做為解碼定位的圖樣,以任何角度掃描,資料都可以正確地被讀取。QR條碼最多可以儲存約七千個字元,落落長的資料登錄是措措有餘。~wiki

日本有手機購物,傳說中下載二維條碼,然後依條碼取物的商業模式,連信用卡都不用帶了。最近乙醬則力行甩肉計畫,如果便利商店的食物條碼,可以將產品成分、產品履歷組織在二維條碼中,應該是進行熱量減肥法的一大福音:先掃描,加總,試算,建議,然後再顯示BMI身體質量指數與脂肪肝的檢驗報告,這應該會是乙醬味蕾暴走前的一種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