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設計觀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設計觀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合作式設計(Cooporative Design),為什麼要?

根據弱連結強度理論(the strength of weak-ties theory),創造力與點子網絡(idea networks)的規模大小與強度有關。

弱連結強度理論於1973年由Granovetter所提出,理論中指出:創造力與弱連結的強度有關,弱連結強度高者能產生具有較高創造力的點子。反之,則只有泛泛而已。弱連結意指不常互動(infrequent interaction)、短淺的歷史(short history)、侷限的親密性(limited emotional closeness),以社會性的觀點而言,也就是參與者可以因此得到相對的新資訊刺激。合作式設計可以讓設計師與業主,同時得到截然異質的社會範疇資訊,並且得以進一步地進行篩選與結合。這也是服務設計中強調的「合作式設計」,為什麼要…

然而,當點子網絡規模繼續擴大時,創造力卻反而下降。於是Baer於2010年修正歸納創造力方程與size²*strength*diversity*openness相關:網絡規模與弱連結強度並不足以主宰創造力。於社會網絡中,能夠確保知識與資訊的異質與多樣性,並且加上個人人格特質上的開放性,才得以達到創造力的綜效。而規模大小的影響上,則是呈現倒「U」字型的關係。也就是說,規模的大小有一個最佳數字,Baer指出最佳弱連結數為『12』(是否意指著合作式創意設計工作會的最佳人數?這還有待考證。)

箇中道理,顯而易見的,弱連結規模可以加強資訊的異質性,然而,同時也會造成個人認知與學習上的負擔,就像刀之兩刃。因此,弱連結過多或過少,對於創造力的發揮都有所阻礙。人際間的弱連結如此,藉此引伸一下,認知與知識上的弱連結也未嘗不是。這也是一些優秀設計師,總是在若即若離中,與自己的設計對象與物件保持若干的距離。也是保持自己抽離的眼光(也就是fresh eyes…)的種方式。有人說fresh eyes,眾人皆是,可是設計師的縱觀,與全面性的思維,非計較於細部的開闊視野,絕對是彌足珍貴的一種資產。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旅館的名片

今天聽到了商務旅館幫旅客印製名片的服務案例。免費的!!

H先生講策略時,提到旅館業以消費過程為基礎的獲利模式(CBA:Consumption Based Appropriation)。其中,有某商務旅館貼心地為外來旅客免費印製當地的名片,以旅館地址、電話為名片資訊,作為出差旅客的臨時工作地點,完全免費的服務,鼓勵名片的自由使用與發放。於是,客房儼然形成行動辦公室,是商務旅行的固定根據地,方便客戶當地的拜訪與聯絡。

商務旅館這一點服務設計上的巧思,可以說是小小名片妙用多。

從策略管理層面來看,CBA於產業結構競爭上,強調的是「如何讓消費者連結與我?」肇始於商務旅客出差工作的方便性,讓客戶可以更輕易地找到自己,是促成名片的使用的原因。當顧客把飯店小小名片遞到了客戶的手中,無形中也加強了彼此心理上與實體上的連結。以資源基礎論來說,要著重的是「如何讓消費者持續投資專屬於我的資源?」,自忖客戶尋找時的方便性,固定的地址與電話,有莫大的幫助,為了維持聯絡上的通暢,不知不覺中也黏住了消費者,增加了顧客的忠誠度,並提供了回客一個很大的誘因。對於出差者而言,能夠輕鬆掌握資訊與當地旅館形成空間記憶與連結,當然不會輕易地移動,且同時促成持續投資與消費。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趨勢八構面

最常聽說的是PEST(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論趨勢,也是產品未來基於大環境趨勢構面上的預測。只要加入"Environmental"就變成STEEP,再加"Legal"和"Ethical"兩項,就成了STEEPLE。T大的T老師在使用者研究這門課中,就是利用這隻"害蟲",來進行某產品/服務主題需求的延伸,然後再利用使用者回饋來驗證的。

在昨天Decnology(科技設計加值聯盟)的成立大會上,W先生,說德國人預想未來,賓士概念車的設計師利用八個構面:
  1. 自然(Natural)
  2. 人口(Demographic)
  3. 社會(Social)
  4. 文化(Cultural)
  5. 經濟(Economic)
  6. 技術(Technological)
  7. 政治(Political)
  8. 法令(Legal)
話說德國章魚哥保羅對於預測未來很有一套,在世足賽出盡了鋒頭。德國TACO這八隻腳,非常夠用了!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八個設計創新的障礙

在'設計未來'(by Matt Mattus)一書中, 馬杜斯先生說有八個設計創新的障礙(Innovation Obstacle). 這裡所說的設計'障礙', 倒不是什麼會阻擋設計創新絆腳石, 也許更好說是一種時代的現實狀態, 從事設計創新時不得不跨越的一道門檻. 否則, 設計師也往往會產生平庸的設計.

01 為人人設計 (Design is now for everyone.)

    [註]:  相對於Design for designer或者Design for superstar,「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蘇軾

02 設計的使用週期更短更快 (Cycles are faster and shorter.)

    [註]:  一季十個models, 還是說半年換一次X機的設計過剩, 過多的造型比無聊電視節目所造成的負擔還要多. 還有更快的, 服務性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同時被消費, 在生產過程中有消費者的直接參與. 親朋好友常常抱怨XX服務不夠好. 

03 潮流, 上網Google一下就知道 (Trends are a google search away.)

    [註]: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等同於電腦打字比旁邊的快一點; 用Flickr找圖, 再加點英式冷幽默的標題, 算是潮牌前段班了.

04 每個人都想要跟別人不一樣 (Everyone wants to be different.)

    [註]:  從期貨可居, 到辦公室人手一機, iPhone竟然變成芭辣機, 開始有人悄悄地換成H牌Android機. 是不是「智慧」在其次, 重點是和別人不一樣.  

05 每個人都可以成名 (Everyone can be famous.)

    [註]: Andy Warhol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成名15分鐘的機會」, 並且在第16分鐘消失地無影無蹤. 

06 這是一個自己動手做的世界 (It's a DIY world.)

    [註]:  DIY的手感, 在家適合打造潛水艇, 沉下去一定浮不上來. 合作的世界, 可以打造飛上天空的太空梭.  

07 純淨的藝術運動已逝 (Clear Art movement are gone.)

    [註]: 除了媒體行銷和視覺轟炸塑造的當代性, '形隨機能'的現代性還是很非常令人懷念, 說是'純淨'當之無愧.  

08 設計已經是日用品 (Design now is a commodity.)

    [註]:  日用品要能用, 可用, 易用. Usability要顧到. 衛生紙的設計也很有學問.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Five Whys (IDEO Method Cards)

IDEO Methods Cards中有這麼一張:
卡片正面羅列十個對話框。
對話呈現IDEO方法中的"五個為什麼"的一段訪談記錄。

Q: "你為什麼要運動?"
A: "因為健康啊!"
Q: "為什麼運動是健康的呢?"
A: "因為運動可以我的加快心跳速率。"
Q: "為什麼提升心跳速率有那麼重要?"
A: "這樣可以燃燒卡路里。"
Q: "為什麼要這樣呢?"
A: "這樣可以減肥。"
Q: "為什麼你要減重呢?"
A: "我感受到身材苗條的社會的壓力。"

這個案例是IDEO在美國研究女性"減重"行為與態度的方法。經由以上連續性對話,似乎可以迫使人們去思考並且揭露對於某特定行為背後的原因(underlying reasons)與內在的趨力。

乙醬以為這樣的方法,的確可以去"衍生"或是"延伸"某特定行為的社會性與文化性模式。卻不應該解釋成一個終極隱匿的癥結點。第一個直覺的答案應還是最重要的。就以上對話來說,"健康"絕對還是一個真實的動機,社會壓力可以說是另一種平行的文化趨力。如果說,這個方法預設受訪者的防衛心態,而想要從"Five Whys"中找到一個終極答案,那很有可能會造成受訪者的反感,也是對這個方法的一種誤解。

試想最後一則對話:
Q: "為什麼你要減重呢?"
A: "還是因為健康啊!"
"五個為什麼"是不是還要再來一次?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迷彩鬍鬚張

"很多人以為鬍鬚張的老闆是張菲,其實不然,是我。"~鬍鬚張老董說。

據傳說某一年的鬍鬚市調,10-25歲的年輕族群來店率,降到了近10%,促使將近50年的老店,重新思索產品定位。老店老董想要走出賣當勞模式。乙醬批:"真是有種。"

一年前老牌魯肉飯,強打年輕品牌,這是年前的廣告remix版,在youtube找一下,還有很多完整版的,挺好玩的惡搞。由Pizza切五刀操盤。據Pizza店長說:"如果你不讓我做鬍鬚骷髏版本,那就通通不要玩好了。"鬍鬚老董見狀,只好閉著眼,含淚在鬼月前簽下賣身契。誰知道骷髏一出,竟是亂世狂刀大暢銷。野台開唱,魯肉飯加啤酒,硬生生擠下熱狗與薯條。老董說:"年輕人來打工,就是為了來A T-shirt的。"神的哩!! 現在的鬍鬚頭,總讓我想起BAPE的猩猩牌。說實在的,是很成功的轉型。又據說,年輕人來店率已回升7%。數字會說話。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我愛包膜

老實說,"貼鑽包膜"倒不是為了個性化,凸顯個人風格。很有可能,只是厭倦了產品中的"國際樣式"。

現代主義中強調的工業生產,在包浩斯的大師們的倡導下,發展到了極致。現代精神中強調的美學:精確、廉價、簡約、平等,最後卻發展成一種徒具形式的空殼,一個玻璃盒子。現代主義的精神變成獨具材料精確性的製造美學:鏡面、金屬和神格化的紀念性,還有代謝不良的肥大資本化現象。

建築上,經由世代的反芻,本土化、在地化的民族主義鄉土思維,總是在不斷的實驗中演進。甚至是戲謔風格,也會得到"加油"的掌聲。產品呢?有的,有人提倡手感經濟,第三世界平等交易,小規模的代價就是高價位和少數的樂活。能在開發中國家和標準化的金屬髮紋、高反射材質與果凍矽膠的產品"國際樣式"相抗衡,維持在地特色,就只有靠貼鑽包膜了。

似乎無法避免的,大量生產總是得以大型市場為導向,顧不得"神怕撞轎,人怕撞衫"的道理。所以聰明的以流行精品行銷,讓大家到市場買菜也最好背個7V。不甘寂寞的,仍然可以追求精神向度的滿足。就算頂著"俗艷"之名,也要"Bling Bling"一下。沒有嬉哈態度,至少也要有Circus熱血精神。

A牌小筆電,清淨如水直達無聊的邊界。保證書截角,可以充當光華三樓包膜的折價劵。轉念一想,這樣,說不定這是在工業生產外,對個別差異的一種尊重。如果這是一種刻意的節制,那會是一種值得讚賞的道德。相反的,如果是以菁英作為訴求,恐怕是不符合"工業標準"的。

設計四不要: (from Subject to change一書)
Design as aesthetics
Design as distinct role
Design as a thing
Design as savior or rock star

因為這樣,我跑到光華三樓,「老闆,包膜我要」。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說故事

什麼是設計研究的產出? "Story Telling" M先生說。

要怎麼樣的概念是有說服力的概念,靈感還是分析研究? 哪一種比較能夠說好故事,這點還很難說。可以確定的是,分析研究比較容易系統化,可以複製,可以傳授。尤其,形式與步驟,可以形成某一種設計概念的生產流程,對於一個企業或者設計團隊來說,流程化的設計研究模式,當然比較可以規範設計研究的產出。如果說"故事"的材料是研究的結果,是一種資料呈現的姿態;那麼可以"說"出來的故事,便是設計者的詮釋。橋接"研究"與"設計"的,是設計者系統化的轉譯,於是,設計者便可以把故事橋段化成情節。這樣的因果關係,就可以教作"劇本"了。

然而,概念與設計的鴻溝,一直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模糊地帶曾經被稱為"創意"。不過,這樣的創意常常需要"設計品牌"的支持,否則,往往遷就於市場或者技術,不了了之。"沒創意",原來是非戰之罪。

新東西往往具有煽動性,令人覺得不安。批評者最常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這樣做??"。有過程、情節的故事,解釋起來應該不會很抽象。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設計研究在台灣

為工作室做準備,試著到N公司接案,有幸與D先生交換了一些設計研究產業現狀的心得。一定要謝謝L小姐的引薦。

以設計研究而言,策略性的設計研究,做的人似乎並不多。一來,一般公司不一定可以負擔得起設計研究者的費用。二來,設計研究的成果往往過於抽象,屬於設計前期作業,要能轉換成產品,還是要設計者的轉譯,這樣的前期準備往往在過程中省略。再者,策略性設計研究茲事體大,攸關產品的投資與成敗,一般產業,還是會以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本土研究往往只能侷限在從操作性與手法上的驗證。

很高興國內產業還是看到了設計研究的前景,D先生覺得N公司可以運用其在產業鏈中的高度,推廣設計研究,讓國內的研究能量有舞台發揮,也能夠有資本的挹注與扶持。希望台灣能夠多一點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與個人,在其位者謀其事,大家一起來把台灣這個世界工廠,轉型為原創的創意之島。

感覺一陣熱血。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垂直整合

使用者研究、經驗設計、視覺傳達,在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小單位與個體戶冒出頭來了。憑藉著一股衝勁,和對專業的自信,一個新興產業儼然成形。然而,以台灣軟硬體設計服務產業的發展來看,使用者研究、經驗設計與視覺傳達的個體,似乎仍舊以OEM的生意為主,支援業主部分的需求,大餅一切,芝麻只得掉落一地。缺乏整合,便沒辦法提供客戶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在這樣的專業化/局部化的組織中,缺乏經濟規模,可能也沒辦法在與客戶的午餐約會談笑間,對需求作最適切的了解,並在晚餐時,提供最完整的提案包裹(package)。缺乏的這一部分,有可能便缺少了這個新興設計服務產業的核心價值。

調整競合關係,化競爭為垂直整合。最直接的效益便是提升設計服務的附加價值,撿拾滿地的芝麻,烹煮芝麻糊。更可貴的是結合七俠五義的供應鏈(supply chain),以小蝦米對付大鯨魚的尚方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