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使用者研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使用者研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遊石設計(UXI Design)網站

遊石設計(UXI Design)網站上線了。千呼萬喚始出來。儘管還有些地方還沒完成。但還是希望能趕上中秋節和大家見面,欠缺的部分就慢慢再補吧。

遊石設計(UXI Design)主要營業項目為:
1.
介面/服務設計
2.
使用者研究/使用性評估
3. GUI
視覺設計
4.
網頁設計
5.
商業設計

有了正式網頁,就有了行銷據點,在網路世界裡,算是開門做生意了。想要更清楚我們的專長與執業項目:www.uxi-design.com,歡迎來串串門子。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行為觀察的詮釋

田野研究中對於行為的觀察,要有個人的詮釋,用事實佐證,然後言之有物。D先生說:如果使用者研究是完全的客觀,不一樣的研究者,做出來的東西結果都一樣,那研究的深度就有問題了。

感覺上,好像不是科學的態度,以前不是說科學就是要能經過實驗不斷的驗證,結果永遠都要是一樣的嗎? 重點應該就在於"詮釋"了。好像是化學式的兩端,一邊是使用者、環境和行為,另外一邊則是對於原始材料(raw data)的融會貫通所外化的模型。人、事、地、物,無論是怎麼樣深入的跟蹤、觀察、研究,畢竟無法照顧到時間的因素,對於事實的描述怎麼說都是片斷的呈現,因果關係的時間軸加進去,故事才會跑出來。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無非是要從片段現實中,萃取事件的動機,認知的基模,這種東西到底才能夠構成行為的模式,一種很底層的東西,具有某種普遍性,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D先生所講的深度,大概就是在這裏了。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研究者的獎勵

"竟然會有廠商做這種事,真是太讓人感動了!!",這是在A計劃的使用者研究中,某位參予者的讚嘆!

使用者研究當然是獲得使用者需求與洞見的最好方法,不要忘記使用者研究的邊際效益,研究也是建立品牌形象的一個途徑。企業準則裏,總是不乏"關心使用者"、"以滿足並且超越使用者的期望為唯一的目標。" 不過,問到使用者的期望為何? 總是不免來一段尷尬的無聲場景。其中,是不是"廣告"或是"口號",消費者心中自有定數。過往研究不夠普及,研究內容本身又過於枯燥,總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能否成局,還得仰賴親朋好友的友情贊助。有時候,侵入式的現地訪談,參予者不免會有安全上或是隱私上的疑慮,和或多或少的"不好意思"。以"找對人就成功一半"的莫非邏輯,研究者總不免搥心肝感嘆"人真難找啊!"。不得已,只好重金懸賞,期待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於是以一日薪資的水平,來做為數小時的研究費用。勉力為之。

其實,一旦是目標明確,利用新鮮的工具,有趣的方法,使用者研究中,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多次案例當中,總是有很多使用者有類似的回應:"原來廠商真的聽得到我們的聲音。","原來廠商真的重視我們的感覺!!" 這是完全是正面形象的傳達,可以感受得到的企業文化。研究過程中,曾經有人熱切地響應,甚至號招親朋好友無償參與,即使是可遇不可求,卻也是扎扎實實研究者的獎勵。

顧客的感受無他:
一來,是可以為自己原本就心儀的品牌,提供個人使用上的見解,等於是幫自己做設計。二來,是一個顧客能夠受到重視,一種用錢也買不到心理上的VIP滿足。再者,使用者開始了解到:從事"使用者研究",原來也可以這麼好玩。好經驗的口耳相傳,儼然形成一種宣傳效果。研究後,品牌忠誠度一定也會增加不少。

先問一下自己"使用者對產品的期望為何?",然後,一魚多吃的使用者研究要做,再想想這魚要怎麼吃...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顧問服務業

王先生從事財經顧問時的心得,顧問行業是要這樣做的:

"我要賣一項服務給你,得先讓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並且相信我是這方面的權威,於是我先出版一本研究報告,你看了報告覺得我是專家,自然就會來買我的產品。" ~王文華-開除自己的總經理。

應該可以把"服務"與"產品",替換成"使用者研究"與"介面設計"。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Five Whys (IDEO Method Cards)

IDEO Methods Cards中有這麼一張:
卡片正面羅列十個對話框。
對話呈現IDEO方法中的"五個為什麼"的一段訪談記錄。

Q: "你為什麼要運動?"
A: "因為健康啊!"
Q: "為什麼運動是健康的呢?"
A: "因為運動可以我的加快心跳速率。"
Q: "為什麼提升心跳速率有那麼重要?"
A: "這樣可以燃燒卡路里。"
Q: "為什麼要這樣呢?"
A: "這樣可以減肥。"
Q: "為什麼你要減重呢?"
A: "我感受到身材苗條的社會的壓力。"

這個案例是IDEO在美國研究女性"減重"行為與態度的方法。經由以上連續性對話,似乎可以迫使人們去思考並且揭露對於某特定行為背後的原因(underlying reasons)與內在的趨力。

乙醬以為這樣的方法,的確可以去"衍生"或是"延伸"某特定行為的社會性與文化性模式。卻不應該解釋成一個終極隱匿的癥結點。第一個直覺的答案應還是最重要的。就以上對話來說,"健康"絕對還是一個真實的動機,社會壓力可以說是另一種平行的文化趨力。如果說,這個方法預設受訪者的防衛心態,而想要從"Five Whys"中找到一個終極答案,那很有可能會造成受訪者的反感,也是對這個方法的一種誤解。

試想最後一則對話:
Q: "為什麼你要減重呢?"
A: "還是因為健康啊!"
"五個為什麼"是不是還要再來一次?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網站使用性測度

怎樣的網站是一個成功的網站?有人說:"賺錢的網站"。

並不是每個網站都是以賺錢為目的。黑貓白貓論,當然並非一體適用,這要看網站的目的為何? 如果是以一個企業網站的經營者來說,同意者應該十之八九。

還記得,在某一次討論網路社群行銷的研討會中,台下觀眾禁不住詢問台上的與談人:"投入網路社群行銷的ROI,到底有多少?"與談人不急不徐的說:"網路社群的行銷方式,還是頗為新穎的領域,流量的轉換率才是營收的關鍵。然而,"轉換率"牽涉太廣,不是一個容易取得的數字,因此,網路行銷不是票房保證,ROI沒有既定標準,能夠確定的是,網路社群行銷能讓企業在儼然成形的網路市場架構中,佔到一個早起的位置。" 對於精打細算的經營者來說,這是個相當中肯的回答,只不過在不確定的同時,心裡多半已經想著:這次的投資肯定要石沉大海了。

在"打造賺錢網站的黃金準則"一書中提到一個賺錢網站的三種測度標準,似乎在這個問題上提供了更清楚的背景說明。這三個測度標準分別是"商業測度"、"網站測度"與"使用性測度"。

商業測度直接牽涉網站賺錢與否,也是網站經營者最關心的問題。不過,當經營者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同時,通常也是網站收益出現警訊的一刻。收益的部分直接由網站的流量,轉換率而定,網站的流量通常會從搜尋引擎著手。而轉換率呢? 應該和使用性測度有著更大關聯性。

就商業與網站測度而言,相當於天平的一端,其實是在算數等式的一側,除了成本/定價和搜尋引擎最佳化(SEO)以外,比較缺乏可操作的範疇。相對的,在轉換率相對於使用性測度上,藉由使用者測試,和使用者的回饋,使用性測度是相對地可以較為確切得知的,這樣的質性操作顯然會在等式的另一端行成加成或是貶抑的效果,並由商業與網站測度上進行驗證。換句話說,由使用性出發的ROI計算,似乎沒那麼遙遠,除了本身的質性分析測度外,還有明確量化驗證的機會。

"給我交易數量和毛利,我給你使用性的ROI。" 很有機會!!

"打造賺錢網站的黃金準則"
Lance Loveday Sandra Niehaus
ISBN: 978-986-6761-57-7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拍立得軟體



















拍立得軟體,這不是新玩意兒,從2008年問世,已經兩年多。隨著拍立得的停產也讓過去曾經叱刹一時的時代產品,走進了歷史。

拍立得當年的成功,無疑的也是使用者研究的一個成功案例。在135傳統相機盛行的年代,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一個"即拍即見"的照相機。這不就是"拍立得"的寫照嗎?(不知道是哪位先生/小姐把這個品牌翻譯得這麼響亮?)小時候,大人出國旅遊,回來總是會帶回來一兩張風景區的拍立得照片。通常是與風景區中身著傳統服飾的民俗藝人的合照,把照片帶回家的代價可能是美金50分...記得十年前,在Wal Mart也買的一台叫作"One"的"新型"拍立得,底片還不便宜。只不過隨著數位相機的問市,大家開始比較關心LCD預覽螢幕的大小,"即拍即得"的需求,完全受到擠壓,也免不了淘汰的命運。

由於拍立得底片的特殊質感,這一張張的照片,在相紙特殊的邊框中,混和著溴化銀刺鼻味,呈現著一種特殊空間感與歷史感,即使只是一分鐘前的瞬間。近年來Lomo與Hoga的愛好者,無非也是心怡這種因時因地偶然的美感。只不過,要看到照片也是要等上好幾天吧。

這個小軟體,一位名叫Paul Ladroid的光頭型男(應該是藝名吧)所撰寫。挺好玩的免費小程式。使用說明有三行:
1. Download the free POLADROID application and launch it
(乙醬說:連下載安裝都算步驟一,這位老兄真大方)

2. Drag & Drop your photos
(乙醬說:最適合初學者的電腦操作模式)
3. Wait... wait.... wait again... or shake the picture. Then look at or print your POLADROID picture :)
(乙醬說:照片真的可以搖!! 可以使勁地搖,用力地搖。)

然後,在好奇與期待的心情下,懷舊風的
復古影像,便慢慢地從棕黃底色中浮現出來...

附帶一提的是,保羅先生曾試圖推銷這套軟體給Apple Store成為iPhone的軟體. 卻慘遭拒絕。據說是有Poladroid公司智財權與專利侵權的考量。這樣也好,卻難為了保羅先生。目前,拍立得的影像影像軟體還是免費的公益,靠小額捐款維持。如果哪一天賣給了大咖,小老百姓就得失血了。

網址:http://www.poladroid.net/index.php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車外顯示

影像擷取自巴比倫密碼,真難看的DVD,沒頭沒尾的草草了結。

不過,正巧劇中的一景與最近的一場腦力激盪有著有趣的連結。

G問:'請問您是否有車外顯示器或者類似的需求??'

Mrs. L'我不需要,自家用車用不到這樣的設備吧!'

Mr. T'這樣會不會很醜呢?我開的是營業車,但車是我自己的,我可不想讓我的車變得很醜。付我錢我也不要。'

Mr. A'對啊!我想大概只有公車和捷運用得到吧!公車捷運是公家的車。'

Mr. C'不過,我倒是想試試看。也許塞車的時候可以用來發洩一下!有時候,真的很想給他說:"按!你是會不會開車啊!"或是"按喇叭是不用錢齁?"'

在塞車無聊的路上,一個匿名的駕駛人,剛遭受超龜毛欠扁的日本客戶狠ㄉㄧㄤ,這時候,可能會有更多肆無忌憚的狂想,這些也許是一種個性化、人性化需求。不過,為了社會詳和和諧,就不鼓勵了。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兩種說法

建築是一種「真理實踐」(exercise in truth)。
建築是一種「敘事實踐」(exercise in narrative)。
~ P.185 建築的法則

紀錄片在於再現「真實」。
紀錄片在於呈現「真實感」。
~ 某著名Y導電視專訪

使用者研究期望能夠描繪「使用者的輪廓」(User's Profile)
使用者研究期望能夠捕捉「使用者的模式」(User's Pattern)。

不同的領域,都有不同的兩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