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殘念的GUI設計比賽

一個"殘念"的紀念。

興趣盎然地與超級GUI達人L小姐參加難得的軟體介面設計比賽,主辦單位卻在送件後三天宣佈比賽停辦。殘念,原本信心滿滿的,卻以遺憾收場。只能好好的勉勵自己,下一次會更好!! 繼續加油吧。

A. 輕熟年的華麗冒險

星期五在頂樓的法式餐廳裏,在熙來擾攘的城市夜空下等待。城市中五光十色,映照在嶄新的高腳杯上。黑衣白領的侍者緩步而來,左手臂上批著華麗的手巾,隱隱約約還看得到角落金絲鑲嵌。"要加一杯紅酒嗎?" 侍者很有禮貌的問著。"麻煩你了。"我舉起酒杯順時針畫了兩圈,就在酒與杯的交界,濃郁的酒紅渲染出一片不同的層次。透過酒杯看這個花花世界,一切都鮮活 了起來:對桌的貴婦緊緊掐著她的包包,似乎頗有心事;角落的情侶一定是熱戀著;姍姍來遲的人,會帶來怎樣的城市華麗冒險呢?

B. 冷光古典

在 金屬後方閃耀著冷光。在每一個剪影的背後,都是一則城市動人的故事。古典力學說:運動產生動力。地面上,是活動與生產的世界。地面下,則是交通與運輸的支 援。順暢的地鐵四通八達,運作如行雲流水,點亮連結城市邊陲的星星微光。上與下,體現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裏與外,是規範、限制,與互相牽引的張力。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老人手機

久仰這款老人手機已久,第一次聽到這款手機,是K先生與W小姐的討論,名列"酷獵"奇談,據說當時在網路上試賣到缺貨的。老丈人買了一支送給丈母,讓乙醬有幸見識到"減法設計"的成功案例。聽說不只銀髮族愛用,不少年輕人也會為自己添購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先拿掉3G,再槓掉開麥拉。重量立時減輕一半。

稍微把玩了一下,功能不多,數得完。簡單,卻也是一般設計過剩的手機無法達到的奢侈。手機的基本功能如下:

1. 通訊錄:基本到不行,不用多說。

2. 簡訊:原來老人家也可以使用減訊,重點是字體要夠大。

3. 來電紀錄:來電不漏接,尤其是牌搭。

4. 設定:有人說"為何找不到通話模式設定?",這個肯定是喜歡簡單的忙碌年輕人。

左右邊各兩個icon:就是那四個功能選項。

FM模式,歐吉桑很愛用的。注意!只有上下鍵,沒有左右鍵。

另外硬體附加緊急撥號,依據說明書的解釋,緊急撥號可以預設最多四組的撥號號碼,在緊急撥號的同時,手機會發出警示求救的聲響,為了鄰居的安寧,這個功能就暫不測試。因為還沒念到要怎麼關閉蜂鳴器,雖然我知道可以拔掉電池。


最後,還有貼心的手電筒設計,應該是山路餞行,危難的摩斯密碼發報器... :P

其實,應該是設計者希望夜歸的老人,再打開門和打開燈的行進之間,不會有人身安全的空窗期吧!有人說:"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iNO CP09,新加坡製造。這樣為非主流族群著想的通用設計,應該也是新加坡的驕傲吧!這樣的創新已經在老年化的社會裏搶佔了一席銀髮商機。

拍立得相本

試試看拍立得軟體,找了兩張顏色鮮艷對比強烈的照片為底本。

搖搖甩甩的玩法,也算是解壓小玩具,感覺還不賴。

**樂樂玩玩具**

**果果坐搖椅**

結果呢?的確增加了不少歷史感。

照片一下又多了點故事。

從前從前,森林裡住著一對可愛的小朋友...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拍立得軟體



















拍立得軟體,這不是新玩意兒,從2008年問世,已經兩年多。隨著拍立得的停產也讓過去曾經叱刹一時的時代產品,走進了歷史。

拍立得當年的成功,無疑的也是使用者研究的一個成功案例。在135傳統相機盛行的年代,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一個"即拍即見"的照相機。這不就是"拍立得"的寫照嗎?(不知道是哪位先生/小姐把這個品牌翻譯得這麼響亮?)小時候,大人出國旅遊,回來總是會帶回來一兩張風景區的拍立得照片。通常是與風景區中身著傳統服飾的民俗藝人的合照,把照片帶回家的代價可能是美金50分...記得十年前,在Wal Mart也買的一台叫作"One"的"新型"拍立得,底片還不便宜。只不過隨著數位相機的問市,大家開始比較關心LCD預覽螢幕的大小,"即拍即得"的需求,完全受到擠壓,也免不了淘汰的命運。

由於拍立得底片的特殊質感,這一張張的照片,在相紙特殊的邊框中,混和著溴化銀刺鼻味,呈現著一種特殊空間感與歷史感,即使只是一分鐘前的瞬間。近年來Lomo與Hoga的愛好者,無非也是心怡這種因時因地偶然的美感。只不過,要看到照片也是要等上好幾天吧。

這個小軟體,一位名叫Paul Ladroid的光頭型男(應該是藝名吧)所撰寫。挺好玩的免費小程式。使用說明有三行:
1. Download the free POLADROID application and launch it
(乙醬說:連下載安裝都算步驟一,這位老兄真大方)

2. Drag & Drop your photos
(乙醬說:最適合初學者的電腦操作模式)
3. Wait... wait.... wait again... or shake the picture. Then look at or print your POLADROID picture :)
(乙醬說:照片真的可以搖!! 可以使勁地搖,用力地搖。)

然後,在好奇與期待的心情下,懷舊風的
復古影像,便慢慢地從棕黃底色中浮現出來...

附帶一提的是,保羅先生曾試圖推銷這套軟體給Apple Store成為iPhone的軟體. 卻慘遭拒絕。據說是有Poladroid公司智財權與專利侵權的考量。這樣也好,卻難為了保羅先生。目前,拍立得的影像影像軟體還是免費的公益,靠小額捐款維持。如果哪一天賣給了大咖,小老百姓就得失血了。

網址:http://www.poladroid.net/index.php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車外顯示

影像擷取自巴比倫密碼,真難看的DVD,沒頭沒尾的草草了結。

不過,正巧劇中的一景與最近的一場腦力激盪有著有趣的連結。

G問:'請問您是否有車外顯示器或者類似的需求??'

Mrs. L'我不需要,自家用車用不到這樣的設備吧!'

Mr. T'這樣會不會很醜呢?我開的是營業車,但車是我自己的,我可不想讓我的車變得很醜。付我錢我也不要。'

Mr. A'對啊!我想大概只有公車和捷運用得到吧!公車捷運是公家的車。'

Mr. C'不過,我倒是想試試看。也許塞車的時候可以用來發洩一下!有時候,真的很想給他說:"按!你是會不會開車啊!"或是"按喇叭是不用錢齁?"'

在塞車無聊的路上,一個匿名的駕駛人,剛遭受超龜毛欠扁的日本客戶狠ㄉㄧㄤ,這時候,可能會有更多肆無忌憚的狂想,這些也許是一種個性化、人性化需求。不過,為了社會詳和和諧,就不鼓勵了。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街頭塗鴉

這是一位年輕帥氣的街頭藝術家,11月15日在敦南誠品廣場前參予街頭彩繪的活動,他正在解說他的作品概念與元素,整個街頭塗鴉活動有以下的規則:

”現場將製作一面牆,在牆面分割出48片40cm*40cm的小方塊,作為創作者之畫布,在活動的24小時中,分為8個時段,每時段3小時…以接力方式無間斷的創作塗鴉。當第一位完成彩繪後,將進行拍照紀錄,包括作品的紀錄,創作者與作品的合照,民眾與作品的合照等,而後由觀眾指定其中一塊他認為最經典重要的 40*40的畫片,將其卸下來,該位置由原創作者簽名,之後此位置即保留不再彩繪。卸下來之畫片則懸掛於另一面牆,成為此一作品唯一留下的片段。… 依序,八組藝術家分別指定前一組創作者之保留畫面,也在過程中留下空格,最後將留下缺了八格畫面,但留有八位創作者簽名的壁畫,將持續展出至活動結束。…”

塗鴉的規則有一些教育的意涵:
1. 後來作品掩蓋之前的作品:街頭藝術不是永久性的,後來的作品可以掩蓋過之前的作品,或將前者的全部或部分融入作品的一部分。
2. 保留的方塊由民眾指定:街頭藝術的價值在於他人的喜好,尤其是普羅大眾。作品中的精華經典片段由觀眾指定。
3. 留下缺了八格的畫面:街頭藝術的創作是活動的軌跡,而不是自己的意念。街頭藝術家能夠留下的,是一片空白與自己的簽名:軌跡。

運氣不錯,乙醬成為指定保留畫面的民眾。我選定了左下邊緣區域背景中的一塊。還不好意思的問了一下作者:”我選有長頸鹿的這塊可以嗎?”帥哥不置可否地笑一笑。我有一點不好意思,捨骷髏主題畫面,白目地選擇黑嘛嘛的長頸鹿,誰叫我是無知任性的死老百姓。

後來,主辦單位告訴我,展覽結束後會把我選定的作品片段寄給我作紀念。還好,我慶幸我的選擇,我不太期望有人寄個骷髏頭給我。[死硬矜持的傳統保守派...]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迷彩鬍鬚張

"很多人以為鬍鬚張的老闆是張菲,其實不然,是我。"~鬍鬚張老董說。

據傳說某一年的鬍鬚市調,10-25歲的年輕族群來店率,降到了近10%,促使將近50年的老店,重新思索產品定位。老店老董想要走出賣當勞模式。乙醬批:"真是有種。"

一年前老牌魯肉飯,強打年輕品牌,這是年前的廣告remix版,在youtube找一下,還有很多完整版的,挺好玩的惡搞。由Pizza切五刀操盤。據Pizza店長說:"如果你不讓我做鬍鬚骷髏版本,那就通通不要玩好了。"鬍鬚老董見狀,只好閉著眼,含淚在鬼月前簽下賣身契。誰知道骷髏一出,竟是亂世狂刀大暢銷。野台開唱,魯肉飯加啤酒,硬生生擠下熱狗與薯條。老董說:"年輕人來打工,就是為了來A T-shirt的。"神的哩!! 現在的鬍鬚頭,總讓我想起BAPE的猩猩牌。說實在的,是很成功的轉型。又據說,年輕人來店率已回升7%。數字會說話。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2009 ideas Talk創新服務論壇

上星期與Y先生一道造訪創新發現誌開會,得知了這個好康的資訊。資策會主辦的一個完全免費的研討活動。

2009 ideas Talk創新服務論壇
日期:11/10-12
地點: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4樓
http://ideas.org.tw/ideastalk/

看了一下講者與議程,對於設計創新與服務設計有興趣的,相信會是一場不錯的演講。乙醬很有期待,我應該會報名10號與12號的兩場吧。

特別一提的是10號早上的第一場演講,"用故事撞擊未來,Scenario-oriented innovation,在地經驗與國際案例分享"的主題,由應用劇本實驗室共同創辦人余德彰先生主講。 在最近的一些場合中,與余先生有一些合作與討論,並且有機會實地操作演練。我覺得"劇本法"的確是一個可以浮現需求和未來願景的一種方法。在一個營造的類遊戲場域中,引導使用者、設計師或者夢想家,凝聚無以名之的先見靈光,和稍縱即逝創意中的點點滴滴。相信這是一場設計創新中,理論與實務並濟,可以將創意謬司具體融入一種結構化流程的一個範例。對於"劇本法"有興趣的,應該可以從這場演講裏,得到一些不錯的觀念與刺激。

12號的午場則有來在中華電信、雜誌公會、春水堂科技、微軟、宏達電大咖的圓桌會議,很好奇這些人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呢??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我家的設計師

N年前,F先生提出的構想,N年後,在Mydeco.com中實現了。F先生,是高超的3D建模高手,開了一家小公司,時常接受建設公司的委託,使用3D Max ren美美的建築外觀,和美美的室內設計,來補足小成本案例,沒有樣品屋,或者樣品屋樣本不足的窘境。F先生想要建立一套使用者也可以自己動手的設計工具:可以讓使用者自己當個設計師,或者作為使用者向設計師自我表達的溝通工具。F,的確看到了ㄧ個不錯的機會。

同樣的創意,卻以不同的面像呈現。mydeco以家具販售為利基,提供線上簡易的3D空間塑模和家具"拖拉擺設",讓使用者可以運用3D的呈現,預覽在自家空間擺設的樣貌。把滑鼠放在家俱上,就可以浮現家俱的售價與規格。即使不購買家俱,Ren好的圖也可以與大家分享,即使家裏沒有專業設計師,使用者也可以個人化,個性化地表現自己的創意。建模的程序大致上是:建造(Build)、粉刷(Furnish)、裝飾(Decorate),也就是建牆面、拖 拉式開窗開門、鋪地毯,指定牆面質感,最後擺上家具就大功告成。在使用上,建造的部分應該還是最難的,這似乎也和當初F先生遇到的問題相似。目前,mydeco也並沒有完全解決初級使用者的使用性問題,建模的程序還是頗複雜,似乎還是要專業設計顧問才能熟練地使用,"家家都有建築師"在這裡看起來還是浪漫的想法。

曾經建議F先生,行銷系統家俱(優美)或者居家家俱(IKEA)的契機,目前還是一塊待開發的市場。同樣的概念如果以增益實境(AR),由設計顧問在現地施行。藉由擺設可辨識的符號紙片(像是virtool之類的概念...),這樣就可以跳過使用者建立房間3D模型的困難了。

這樣也許可行??

參考mydeco網站: http://mydeco.com/rooms/planner/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UI Gathering 2009 十月

十月份的UI Gathering 又來了。
http://registrano.com/events/uigathering103109

十月三十一日舉行,十月二十一日開始報名,是數位建築與互動空間相關的課題。不過,這回我是沒法參加了。

主題是: "智慧建築:人與空間的完美互動"

這次的主題,預期和平面的軟體與網頁UI,應該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參加前最好要有心理準備。不過從空間的相度來看,互動的觀點,無疑的會是另一種設計思考的養分,從2D介面到3D的可觸碰空間互動元素,對GUI設計而言,絕對是另類的觀點。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2009服務體驗工程國際論壇

2009服務體驗工程國際論壇,由資策會主辦,於10月15號舉行。主題是 -- 顧客價值導向之服務研發。邀請了德國科隆大學的Birgit Mager教授來發表主題演講:"Service Experience Design Design Driven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for Services",這個針對"服務設計"與"體驗設計"研究/設計方法論壇,在台灣還是首見。

下午場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場次。美吾華公司總經理黃松共先生所主講的"新型態社區連鎖藥局通路服務"。對於中小企業社區化,複合化的服務取向,似乎是一個可以提供其他行業效法的成功模式,也應該頗適合小草設計隊參考一下服務設計怎麼做,還有怎麼讓小草企業存活發展的小眉角。

一般報名費600元,錯過了晨鳥的300元優惠,真是大大的給它失算了。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跟蹤

九月三十日 星期三 (晴)

09:17 am 大田起床,梳洗
10:43 am 大田打撈廚餘,撿拾食物
10:50 am 阿狗探視廚餘桶,大田維持警戒
11:01 am 大田延大廟街前往廟埕廣場,遇小中,轉身,繞路,閃躲
11:28 am 於廟埕左側街道座椅的報紙上打盹
12:30 pm 小敏接近,大田起身,再度梳洗
12:49 pm 大田翻越大廟的屋頂
12:56 pm 大田失蹤

仿"野貓的研究"習作,跟蹤並紀錄大廟野貓大田的一個早晨。直到大田失蹤在大廟的屋頂上。
  • 野貓的研究
  • 作者︰伊澤雅子
  • ISBN: 9862110139
以跟蹤來了解大田,親近大田,餵食大田,誘捕大田,最後,以結紮代替撲殺。

人類學筆記:跟蹤法

下海

"我沒有經驗..."
"沒關係的,只是陪客人聊聊天,喝喝酒而已。不過是自食其力,靠勞力賺錢罷了。"
"但是,我還是會怕。"
"怕什麼怕,我十五歲就出來做了,你看我有少一塊肉嗎?"
"不需要下海吧?"
"不...用,難道還要補破網啊!你身材這麼好,丟到海裡也是一條美人魚,不要浪費自己的本錢。"
"我是說,真的不用做黑的吧?"
"你這個笨蛋。我說,你自己決定啊! 敢脫敢玩就賺得多。你要是敢只穿C字褲,我保證你月入十萬塊以上。要不要脫光光,這就是你的事了..."
"嗯,我不知道耶。"
"好,我現在就有一筆日本客戶田先生的生意,你做還是不做?"
"..."

水果日報爆料:某模特兒經紀公司驚爆醜聞,選美皇后淪為媽媽桑,媒介色情。經紀公司招開記者會澄清:純屬個人行為,並將開除處分該模特兒。

穿上新鞋,就要讓自己相信,多穿幾次就不會咬腳了。還有,盡量不要光著腳丫,記得最好要穿著襪子試鞋。

人類學筆記:下海法。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臥底

"十一號門豆腐鯊上鉤了,嘟...嘟..." 無論如何,這是最後的一次了。一切都是必要之惡,只是這次也不例外。用槍指著老闆的頭,腦子裡卻是可笑的想法:"老大,謝謝你這些年來的照顧。我跟著你真的學到了很多,只不過..."左手食指無力地抖動了一下。"只不過開了這一槍,一切就會歸零。""再見了,田先生。"

隨著一個身分認同和一段歷史的終結,會有一個新的名字,和很快就會被遺忘的過去。然後再度回顧,我是誰?我是誰?

"喂! 你幹嘛,你那麼愛做事怎麼不去當警察?"~傻強/無間道

"在介入的同時,改變已經開始發生。"

只是這一次改變的是自己。

人類學筆記:臥底法。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兩種說法

建築是一種「真理實踐」(exercise in truth)。
建築是一種「敘事實踐」(exercise in narrative)。
~ P.185 建築的法則

紀錄片在於再現「真實」。
紀錄片在於呈現「真實感」。
~ 某著名Y導電視專訪

使用者研究期望能夠描繪「使用者的輪廓」(User's Profile)
使用者研究期望能夠捕捉「使用者的模式」(User's Pattern)。

不同的領域,都有不同的兩種說法。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UI Gathering 2009八月筆記(二)

UI Gathering第二階段由資策會的黃宣龍老師主講-使用者洞察研究,可以感覺講者做了充足的準備,在清楚的內容結構下,分享了許多悉力的觀察以及生活化的範例,很醒,而且容易吸收。尤其,躺在講台上講翻轉式床頭鐘的這一幕,真是太酷了。還有不時穿插的生活俚語搞笑內容,堪稱”寓教於樂”。以下是演講的精彩內容摘要。

獲得使用者需求的困難:
1. 需求不是想出來的。需求也不是開會開出來的。想像力對於了解使用者需求沒有太多的用處。
2. 我們都是專業的"神經病",因為專業的訓練,讓我們不再是一般的"正常人"
3. 同理心斷層(Empathy Gap),"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4. 謹慎利用調查研究,使用者有時候會言行不一致,口是心非。(以Sony音響為例。)
5. 使用者說不清需求:
  • 當局者迷
  • 妥協的使用者
  • 生命自己找到出路(替代方案)
  • 相關人員(State Holder)不是真正的使用者
6. 開發者的誤解,雞同鴨講的需求

獲得使用者需求的方法,先別急著問”擇偶條件”,退一步作使用者洞察
1. 找到真正的使用者
2. 著重行為的理由而非意見
3. 聽其言觀其行
4. 善用情境脈絡
5. 理性分析+感性體驗

了解使用者的重點?
  • User’s mental model
  • The tools they use
  • User’s terminology
  • User’s methods
  • Users’s goals
  • User’s values

如何了解使用者
1. 訪談: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 脈絡沉浸(contextual Immerssion)
  • 秀給我看(Show me…the money)
  • 打破砂鍋(5 Whys)
2. 日記法:如”Everything I touch diary”
3. 行為考古:如”車內考古”,物件改造與非預測行為的痕跡
4. 媒體掃描:如標誌、貼紙、告示牌
5. 同理心工具:如台創通用設計的體驗設備

扎實的內功心法:綜合實務經驗、敏銳的觀察、分析統整能力和精采的演出(乙醬念念不忘躺著講那一段,真是經典)。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UI Gathering 2009八月筆記(一)

八月份的UI聚會的上半場講者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司黛蕊教授。司教授言談間,令人感覺到謙遜而深刻的人文關懷,濃濃的學者風範。他時時提醒研究者要自問:"你的研究對被研究者有利嗎? 研究者值得花時間來參與你的研究嗎?",從事使用者研究的專業人士,也不時會陷入慣性的市場思維,如何吸引,購買,然後沉浸黏著。回歸根本,使用性作為產品特色,真實地反映了使用者需求才是對使用者最有益處的地方。

司黛蕊教授指出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下:
  1. 採訪:但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大家都愛說故事...故事的組織,往往不經意地遺漏塵封的細節。
  2. 文本分析:向語言學、文學朋友借來的方法:語言、專有名詞、慣用的象徵隱喻。
  3. 田野調查:同時以外人與內人的角度,進入研究者的生活與情境。文化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就像是翻譯一樣,要把陌生文化熟悉化;同時,把熟悉文化陌生化。
  4. 頓悟時刻:等待靈光乍現:牛頓的蘋果和阿基米德的浴盆。A-HA,原來是這樣!!
對於問題地提出,也要常常注意看問題的本質。因為人類學永遠要挑戰"理所當然”與"人生就是這樣”的。提及全球化的問題,他更想知道的是為什麼要全球化,為什麼一定要做外銷?不是嗎?! 要知道怎樣應對全球化的趨勢前,的確應該看看其必要性,真的需要嗎? 還是有小而美的市場吧?!

人類學家的研究曾被批評作為殖民者服務的研究,但其另一個面向其實是對於文化的"還原"。

"科技是要服務人,不是人要服務科技"
~ Genevieve Bell (Intel anthropologist)

產品發展的過程中有不斷的分歧與干擾,這樣的人本觀念的確需要不斷地被還原。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使用者分析研討會

台創(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今年的研討會:使用者分析系列-It’s all about user。去年是一天的研議程,看來今年是擴大舉行了。

講者包括 : 廣告系賴建都教授、應用劇本實驗室、喬立達數位行銷顧問魏澤群總監、悠識首席架構師蔡明哲講師、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王派桓講師、心理諮商中心邱永林院長。涵蓋的內容比去年更加多樣化。

報名網址

不過單場800元的報名費似乎太貴,這樣的價碼應該會嚇到不少人。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Fa Fa Fa與Bo Bo Bo

鬼魅海豚音王子Vitas,"奉獻"單純的Fa Fa Fa和五個八度音程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鼠先輩的"六本木(Giroppon)",經典的Bo Bo Bo在最後面,應該是在表現汽車排氣管的聲音吧!(鼠先生曾任AV男優、導演,於零八年出道藝能界,發行情感演歌"六本木",時年三十五才,並於次年宣布隱退。原因是:錢歹賺)



忽然間想起古早時候的K歌,數字版的港都夜雨,從一數到三十一可以把一首歌K完。如果沒記錯,這應該是出於"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 一個有名的橋段。單調的數字、簡單的語言,一樣可以表現得悲情有力,苦酒滿杯。

這也算是簡單的力量吧!

更正:數字版的港都夜雨是出自"台灣怪談"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我愛包膜

老實說,"貼鑽包膜"倒不是為了個性化,凸顯個人風格。很有可能,只是厭倦了產品中的"國際樣式"。

現代主義中強調的工業生產,在包浩斯的大師們的倡導下,發展到了極致。現代精神中強調的美學:精確、廉價、簡約、平等,最後卻發展成一種徒具形式的空殼,一個玻璃盒子。現代主義的精神變成獨具材料精確性的製造美學:鏡面、金屬和神格化的紀念性,還有代謝不良的肥大資本化現象。

建築上,經由世代的反芻,本土化、在地化的民族主義鄉土思維,總是在不斷的實驗中演進。甚至是戲謔風格,也會得到"加油"的掌聲。產品呢?有的,有人提倡手感經濟,第三世界平等交易,小規模的代價就是高價位和少數的樂活。能在開發中國家和標準化的金屬髮紋、高反射材質與果凍矽膠的產品"國際樣式"相抗衡,維持在地特色,就只有靠貼鑽包膜了。

似乎無法避免的,大量生產總是得以大型市場為導向,顧不得"神怕撞轎,人怕撞衫"的道理。所以聰明的以流行精品行銷,讓大家到市場買菜也最好背個7V。不甘寂寞的,仍然可以追求精神向度的滿足。就算頂著"俗艷"之名,也要"Bling Bling"一下。沒有嬉哈態度,至少也要有Circus熱血精神。

A牌小筆電,清淨如水直達無聊的邊界。保證書截角,可以充當光華三樓包膜的折價劵。轉念一想,這樣,說不定這是在工業生產外,對個別差異的一種尊重。如果這是一種刻意的節制,那會是一種值得讚賞的道德。相反的,如果是以菁英作為訴求,恐怕是不符合"工業標準"的。

設計四不要: (from Subject to change一書)
Design as aesthetics
Design as distinct role
Design as a thing
Design as savior or rock star

因為這樣,我跑到光華三樓,「老闆,包膜我要」。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說故事

什麼是設計研究的產出? "Story Telling" M先生說。

要怎麼樣的概念是有說服力的概念,靈感還是分析研究? 哪一種比較能夠說好故事,這點還很難說。可以確定的是,分析研究比較容易系統化,可以複製,可以傳授。尤其,形式與步驟,可以形成某一種設計概念的生產流程,對於一個企業或者設計團隊來說,流程化的設計研究模式,當然比較可以規範設計研究的產出。如果說"故事"的材料是研究的結果,是一種資料呈現的姿態;那麼可以"說"出來的故事,便是設計者的詮釋。橋接"研究"與"設計"的,是設計者系統化的轉譯,於是,設計者便可以把故事橋段化成情節。這樣的因果關係,就可以教作"劇本"了。

然而,概念與設計的鴻溝,一直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模糊地帶曾經被稱為"創意"。不過,這樣的創意常常需要"設計品牌"的支持,否則,往往遷就於市場或者技術,不了了之。"沒創意",原來是非戰之罪。

新東西往往具有煽動性,令人覺得不安。批評者最常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這樣做??"。有過程、情節的故事,解釋起來應該不會很抽象。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設計研究在台灣

為工作室做準備,試著到N公司接案,有幸與D先生交換了一些設計研究產業現狀的心得。一定要謝謝L小姐的引薦。

以設計研究而言,策略性的設計研究,做的人似乎並不多。一來,一般公司不一定可以負擔得起設計研究者的費用。二來,設計研究的成果往往過於抽象,屬於設計前期作業,要能轉換成產品,還是要設計者的轉譯,這樣的前期準備往往在過程中省略。再者,策略性設計研究茲事體大,攸關產品的投資與成敗,一般產業,還是會以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本土研究往往只能侷限在從操作性與手法上的驗證。

很高興國內產業還是看到了設計研究的前景,D先生覺得N公司可以運用其在產業鏈中的高度,推廣設計研究,讓國內的研究能量有舞台發揮,也能夠有資本的挹注與扶持。希望台灣能夠多一點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與個人,在其位者謀其事,大家一起來把台灣這個世界工廠,轉型為原創的創意之島。

感覺一陣熱血。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垂直整合

使用者研究、經驗設計、視覺傳達,在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小單位與個體戶冒出頭來了。憑藉著一股衝勁,和對專業的自信,一個新興產業儼然成形。然而,以台灣軟硬體設計服務產業的發展來看,使用者研究、經驗設計與視覺傳達的個體,似乎仍舊以OEM的生意為主,支援業主部分的需求,大餅一切,芝麻只得掉落一地。缺乏整合,便沒辦法提供客戶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在這樣的專業化/局部化的組織中,缺乏經濟規模,可能也沒辦法在與客戶的午餐約會談笑間,對需求作最適切的了解,並在晚餐時,提供最完整的提案包裹(package)。缺乏的這一部分,有可能便缺少了這個新興設計服務產業的核心價值。

調整競合關係,化競爭為垂直整合。最直接的效益便是提升設計服務的附加價值,撿拾滿地的芝麻,烹煮芝麻糊。更可貴的是結合七俠五義的供應鏈(supply chain),以小蝦米對付大鯨魚的尚方寶劍。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家庭救星

不得不承認,這張復古的政宣海報完全地 catch my eyes.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擁有年度十大最好笑的Logo之一(海報正上方綠色圓圈與三個小綠人的部分),在這醫院裡推廣的是母乳哺育,相對於其他的宣導,是很活潑有趣的哩。

"我的媽啊,真好喝~"

這句Slogan說的是健兒牌"母奶",老實說,還滿幽默的。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泡麵達人

溫州街上有一家麵店,教作泡麵達人。就是現煮泡麵的創意麵店。

下午多喝了一杯可樂,胃酸爆漿,提前飢餓時鐘。騎著摩托車到來到泡麵達人,想要在正餐前填一填肚子,順便體驗一下創意的麵店。

店裏頭有一整個牆面的泡麵,中式、日式、韓式、乾的、湯的,選定一種,青菜附贈。然後,再選擇加料:加蛋,加肉、加金針菇,加丸子、加火鍋料與飲料...乙醬點了不知名日式泡麵,外加十元蛋蛋,總共是六十元。加足了配料,可能是一組百元泡麵大餐。滷味店裡也有現魯王子麵,路邊的現泡泡面有何不可。

這是一次新鮮的體驗,不過下午六點半,客人並不多,似乎大家還不太習慣在麵店裡吃泡麵。也許可以想想怎麼去營造吃泡麵的情境,比方說擺個麻將桌...促銷滿三送一,牌友永遠不會三缺一。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烈日灼身

夏日連日高溫
好像有十個太陽
室內擾動的磁場
共振循環中的水分子
有人說這個星球有高熱強酸的火山氣體
考驗人體耐力的極限
正午時
陽光很強
眼睛調適了好一陣子
還是很不舒服
甚至差點張不開來
烈日灼身
行走嘶嘶作響的黑油土地上
必須要步步為營
看不見的焚風
一下就越過了山頭
然後繞過巷弄從後背襲來
儘管汗流浹背
日頭依舊赤炎炎
不是徒手射日
要不就找點涼快喘息
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
都不適合等待解旱的及時雨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木樨花在等待

週期性倦怠,休眠了兩個月...

岳祖母過世,岳父說每個人選一首歌在告別式播放,當作是給祖母最後的禮物。住在岳家的我選了一首秋川雅史的"千風之歌"。這首應該是日本"鸝歌"級的歌曲吧,祝一路順風。



後來,聽到蕭煌奇的這首"木樨花在等待",乍聽之下感覺有點雷同,仔細聆聽辭意,的確是很有陳昇早期流浪歌曲的味道。聽了很多遍,大概是Repeat一整天吧。先把這首預約給自己好了。



喪假回來,有位白目蝦問:"什麼時候還要再放假?"
我只能說:"你真的很勇敢。"

蕭煌奇 木樨花在等待
4分56秒
詞曲:陳昇

蒲公英在微風中飄盪
都穿著白色美麗的衣裳
像那天你很堅強從花園離開
笑著說要去流浪

你在我肩上輕輕哭泣了
你說你已經蒼老了許多
白色的衣裳已經在路上遺落
是否你還記得我

你問我為什麼不愛去流浪
也許我沒有旅人的浪漫
如果沒有人
守著我們的花園
木樨花就不開滿枝芽

我看著鳥兒輕輕在歌唱
我看見蜜蜂偷取了花香
誰幫我問問愛遊玩的你是否
是否不會再離開

木樨花在微風裡等待
你說你流浪到遙遠的地方
有一天突然害怕鄉愁的感覺
忘了分別的誓言

你在我肩上輕輕哭泣了
其實啊 我也改變了許多
青色的小鳥他不會說謊
旅人啊
不需要悲傷

你問我為什麼不愛去飛翔
我笑你依然天真如昔
美麗的花朵需要一雙飢餓的眼睛
我只想要看著你沈睡

我吻著你無色的淚痕
我夢見你藍色的鄉愁
如果你是我日夜等待的花朵
讓我抱著你沈睡
讓我看著你沈醉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交換劇本

劇本實驗室部落格
http://www.scenariolab.com.tw/blog/

有個機會見到劇本實驗室的Y先生與G小姐,對於實驗室"參與式設計"的導引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交換劇本法,非常值得借鏡。根據我的理解,先是依據個人經驗建構一套可行的工作流程(scenarios),然後再交給別人增修,重組。在修改的過程當中再試圖將劇本最佳化。先是引導使用者揭露個別的洞見(insights),然後藉由劇本交換進行設計評估,同時也是使用者直接參予設計的過程,另外的附加價值是"很好玩"。

過程進行當中主要是以storyboard為主軸,輔以文字說明,讓使用者說故事。以這樣的想法做出發, 應該可以開發些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忙不擅長畫圖,說故事的人建立storyboard。也許Visio的stencil概念可以幫忙,應該可以建立一個storyboard的stencil,裏頭有人物造型,場景,對話框等等...應該會"很好玩"。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數位相機新功能

在雅虎奇摩3C調查中有這麼一題:"數位相機新增的各種科技功能中,你最想有哪一種?"
  • 微笑偵測,笑起來才美
  • 防眨偵測,終於不用拍到閉眼
  • 美肌模式,每一張都美麗的像模特兒
  • 動態追蹤對焦,小孩和寵物超難拍
  • 臉孔自動對焦,清晰的是我不是後面的樹
  • 我只是單純拍照,這些都不重要
截至目前為止,總投票數約有一萬一千多票。 投票數的分布如下:

微笑偵測 5%
防眨偵測 15%
美肌模式 37%
動態對焦 28%
臉孔對焦 8%

我把票投給"防眨偵測"。

美肌模式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這個結果實在是有點出乎意料。大家對於不可控制的因素,似乎比較在意,皮膚不夠白皙粉嫩,又擔心整形的風險,看來只有靠"修片"模式才得以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狗狗貓貓,飛禽走獸,底迪美眉的關鍵的片刻稍縱即逝,除了精心擺設的畫面外,哥哥姊姊一樣喜歡捕捉動態的自然。婆婆媽媽、阿公阿伯眼睛遇到風飛沙,不免眨眨眼留下一滴淚,然後歡歡喜喜擱再來。臉孔對焦相對的不受青睞,可能和美肌模式衝突有關。微笑偵測敬陪末座,拍照的時候,說"一"、說"七"、說"起司",這一點頗簡單。

結論:投票結果似乎與是否為可控制的因素成反比。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懶人修辭學

慶祝五一勞動節大放送, 個人美學體驗大分享, 這裏是讓作文詞藻華麗的懶人修辭學, 附贈乙醬home made的白痴造句法, 實踐後古典芭洛客風. 台灣的工人們, 福氣啦!!!

省略法
  • 氛圍: 氣"氛"+周"圍"
  • 一流: 當然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感官錯位法
  • 畫面很乾; 眼壓過高還是眼睛太乾??
  • 文字缺乏溫度; 要注意身體, 避免血糖太低, 腦部缺氧

升降階法

  • 降階: 平面缺乏空間感
  • 升階: 具有四維的體驗層次

物理量法

  • 熱力學: 豐富視覺上的熵(亂度)
  • 牛頓力學: 離心作用下的生活慣性

的的的法

  • 5's: 神祕的溫柔的黑色的文藝復興式的蒙娜麗沙的笑容
  • 3's: "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羅大佑的老歌

外來語法

  • "无限上纲": 來自彼岸的政治名詞; 應該不是"無線上網"的意思吧...??
  •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 合乎時宜, 一定要記得把原文括弧放在後面

族繁不及備載, 還仰賴大伙兒不吝指正.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臺北藝術中心

北美館的龐畢度中心收藏展,昂貴地在一樓展場舉行,在B2則有臺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的作品展出。還有不少的設計圖稿與模型。三十八億台幣的總預算,的確是值得關注國際性競圖,上榜陪榜的建築師,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第一名: 魔術方塊 (OMA / Rem Koolhaas & Ole Scheeren)

第二名: 斧頭幫總部 (Morphosis Architects / Thom Mayne)

第三名: 都市蕈菇 (ABALOS+SENTKIEWICZ ARQUITECTOS / Jose Ignacio ABALOS)

臺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

基地位於士林夜市現址,鄰近劍潭捷運站,令人擔心對夜市文化的影響,國際性的表演藝術殿堂會不會對現有的庶民育樂產生衝擊,大家引以自豪的小吃美食,會不會就此消失。大餅包小餅、Jumbo炸雞排、130元牛排,以後還找不找得到,會不會將來都得加盟"微風"系列,坐電梯才到得了。路邊的賓果、娃娃機、空氣手槍、飛鏢射氣球,需不需要相約澎湖離島搏奕區,很怕來不及說再見,我的貧窮娛樂。

平面圖,曾看過某報評論報導,庫哈斯先生的特色似乎是沒有絕對準則的衝突美感,庫先生北京中央電視台被戲稱城市的牛仔褲,在雄厚的論述基礎下,打開偏離古典的不協調視界。是雄辯還是騙徒,實在是不得而知。庫先生用拼貼融合的元素,來解釋台灣多元的文化現象,張先生說: "太過於表面。"亂了六面的魔術方塊,和巨大的4(Pi) r^3表面。

庫先生的中國風,端午節划龍舟,正午直立生雞蛋。

乙醬看來,柴魚鹹蛋豆腐,倒是有人親土親的親切感。眾多作品當中還是最為傑出的。只不過,台北不缺世界第一的大傢伙。在地的、開放的、平民的公共空間:市民需要短褲與拖鞋踩草地。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生態球補充包

補充包內容說明:
  1. 產品/經驗/服務設計應以生態系(Eco-system)為全盤考量,產品為生態系的一部分,融入使用者的生活型態(lifestyle),提供使用者一種全面的(end to end)過程/經驗。
  2. 微生態系統中的元素為獨立的有機體,在系統中則相互依存。
  3. 微生態系中的產品、經驗與服務必須各司其職,恰如其分滿足使用者某一種的需求,不多不少,過猶不及。
  4. 微生態系具有開放性,允許悉心介入,生態系的鍊結,提升使用者對產品系列滿意度。
  5. 微生態系具有封閉性,將完整的產品服務生態系,容入生活中,可以加強需求與產品服務的聯結,及使用者對產品系列的認同感。
  6. 微生態系本身為一個有機生命體,一樣會陳舊、衰老、死亡,微生態系應該要能夠升級,更新。
注意事項:補充包使用請參酌使用說明,使用非原廠補充包可能導致系統損壞。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生態球

生態球(Ecosphere),人類移民火星前,NASA太空載具研發的衍生商品。主要構成:小蝦、藻類植物和細菌,再封閉的透明水晶球中形成微型生態循環,自給自足,像是古老的一種圖騰:吞食自己尾巴的小蛇,然後不斷生長。對繁忙過勞的上班族來說,辦公桌前如果連黃金葛也養不活,可以試試看生態球。只要日光燈照射球體數小時,便足以讓藻類行光合作用,蝦米呼吸,細菌分解。小小生命體各司其職,分分秒秒的產出(即使是排泄),都會成為明天對自我生存的回饋。要對小小生態平衡負責,input/output都需要經過精密的計算。

這是前言,對於產品來說,生態球似乎還是不錯的生物隱喻。"Subject to change"一書說停止設計產品,應該設計的是一種經驗、服務,或者是一種生態系。用以小見大盆栽視野來看生態球,說不定可以看出一番人生大道理。服務這個關鍵字,隱含了連結的意義。生態系的形成仰賴元素構成的相互作用,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服務。對於一種意志,或者是意向的執行,可能只需要使用者最少的input,少到只要數小時的陽光照射,而陽光通常是不用破費的。

當一個封閉系統的形成,無可避免的產生排擠效應,否則便是嚴重的生態失衡,這是可能也是多數產品設計與設計策略中預期的結果。被排斥的是無法融入的第三者,也有人稱之"proprietary solution"。有人批評H牌的某些產品,主要目的在插旗建立生態系,生態中則蘊含高利基的可融入的第三者,也有人稱之為"proprietary solution"。這當中的差異,就在產品的基因中,是否有這一點精心設計的指導鍊結,數位達爾文的DNA所實現商業產品競爭的演化論。

生態球是一種商品,提供一種整體性的經驗,去完成一種任務。移民火星的太空梭載具固然重要,成功的關鍵是溫度、陽光、空氣、水,還有很多必須的生活條件,其實是一個持續的經驗和過程:一種沒有形體的輸入/輸出,就只管叫服務吧!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反詮釋

"我們的任務不是在作品中尋找最大量的內容,也不是從既有的作品中擠出更多內容。我們的任務是減少內容。好讓自己能看見事情的全貌。" ~反詮釋, 桑格塔論文集

看東西總是要說出個什麼所以然,要不,就是有看沒有懂。看得懂才有故事,故事說得好不好還在其次,沒有故事的包裝,會令人極度的不安。儘管詮釋將文本轉換成庸俗的意義,貧瘠意義的依附,就像穿著國王的新衣,令人羞赧,更會令人手足無措。

"詮釋是一種開鑿,在開鑿中同時也進行破壞。"有意無意中,形式反而被這個那個給綁架,內容也被架空。瞎子摸象是可以預期的結果,零碎的片段,自我建構成肥大的組織,這樣的影像,讓我想起AKIRA末了徹底失控了的增生複製。沒記錯的話,最後是爆掉了。

有人手插口袋,閒散地走馬看花,然後說:"這是甚麼,看不懂。"逕自前往下一個目標。感謝桑格塔,"這是甚麼?"可以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簡單到不用回答的問題。"看不懂。"也是理所當然。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當代館:各搞各的

官方網站:台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

[兒童不宜]的展覽

一反過往無限上綱的high concept模式,就一群人各搞各的。觀眾索性得以各顯神通地拼湊解讀,從單一作品出發聯想,來感受整個空間的氣氛格局(a.k.a. 氛圍),我覺得這是一種對創作尊重的表現。眾多作品的呈現,老實說:有點陰鬱晦澀,帶著小乙醬前往當代館,希望沒被限制級的展覽給嚇到。對於打著科技旗號,對於科技反思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不時強調歡樂氣氛,健康環保,社交互動的科技表現,沒了批判的想法,感覺上就少了些態度了。

<<網聊>> 金江波

直接了當的壓迫感,一種毛毛的感覺,非過勞,希望老兄是在夢裡網聊。

<<蛋形No.1>> 許仲敏

運用圓球的轉速,以及連續性骷髏動作,在控制的閃光下,運用動畫中視覺暫留的原理,由視線自然形成的補間效果。銀色的骷髏在蛋形核心爬上爬下轉圈圈,百分百歌德電音轟趴情境,這也算是一種黑色幽默吧!!

難道骷髏也跳方塊舞?

<<想想我>> 哈羅 施密特

這是乙醬頗喜歡的一件,投影機照射水中人偶小玩具,在低科技孔雀魚幫浦的呼吸下,波瀾與人偶的浮光掠影就動態投影在牆壁上的腦袋瓜中。轉啊轉圈,轉吧七彩霓虹燈,這是人腦"自然嗨"狀態時的分析解構。敬你一杯腦內啡!!

<<觀音像>> 彭弘智

不喜歡的一件,不喜歡以觀眾參予為引,卻不經意的戲弄了大家的作法,鐵牛六尺四屈膝跪地數黃金時,是在膜拜觀音,還是膜拜叫做觀音像的作品?這樣的自我觀照,觀來不很自在。乙醬並不覺得很有趣。

還有一個3P小組的<<相對論>>的錄像作品,很巧妙地營造,身體、表情、心裡的對話。這裡的"對話"不是一種隱喻,是真實的 dialog and conversation. 值得一看,尤其這件是普及級的。因為錄像作品,所以沒有拍照片。這或許可以是行為觀察,微社會研究的質性方法。要寫論文可以到當代館參考一下。 :P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殺很大,殺不用錢

"誰是下一個Andy?"
"Andy Lau?"

村上隆、宅文化、桂正和、軍武孃,似乎比不上這兩則廣告的20秒。這和Andy先生對於媒體明星現象的觀察,殊途同歸。鹹蛋超人與快打春麗堂而皇之的進入現代藝術館,科技與媒體藝術方興未艾,藝術家不必很窮了。藝術創作可以企業化經營,公關、製造、行銷在主流市場運作,這樣的當代現象,並不是很令人愉悅,但是符合時代的命革精神,勇敢向前行。複製,變身...



觀看元素分析:浮世繪,萌萌動漫人物,無厘頭的台詞,美少女戰士大變身,霹靂龍捲風的故事原型,氣志團舞男筋肉人,賺不完殺不用錢的電玩。這個很殺,而且殺很大,大大大大大...
二十秒內,真的發生了。



"為何女主角要戴眼罩,變成獨眼龍?"我問。
Andy說:"因為藝術是有價的,看待創作應該要有不一樣的視野,新媒體是必須的,這裡的眼罩用的是Nu-矽膠。"
瑤瑤說:"其實,只因為沙灘上,沙很大,真的很大。"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2009單車展

到南港新世貿看單車展,同行者的P先生說:"台灣的自行車是世界第一,非常驕傲。"D先生則說:"台灣大規模的商展,就屬Computex與單車展最有看頭。"乙醬第一次體驗,除了製造力外,也感受到創新的設計力。乙醬問:"車展裏頭到底有多少台灣廠商啊?"P先生說:"應該有一半以上吧!!" 沒時間去窮究哪些是道地的"Made in Taiwan",到底先欣賞一下曲線的機械結構美學。

香奈兒黑白系,碳纖材質讓車身造型有好多變化。

亮麗的配色:橘色加黑色,點綴些許白色構件,這是乙醬最愛的一款了。

巨大的捷安特董座親自出馬推薦,最特別的地方是車身方形剖面結構,董座本身是運動愛好者:"偶七十歲還是一尾活龍。"

電動自行車,標榜的是輕巧的馬達傳動系統,城市遊俠的懶人車。

兩枝手把活像毛毛蟲,前方觸角是變速器,不過不曉得要怎麼煞車?

極簡風,車身前端的鑲嵌車頭燈座看起來很俐落,不善長配色的話,選銀灰色是最安全的。

喜歡這種很居家的感覺。你有感覺到嗎?

小朋友的鐵馬坐騎,一台五千塊。


避震登山車,強烈地震來也不怕。

窗明几淨的工作台,DIY對單車族來說,應該也是很大的樂趣,工具也要講究。

蘋果也做單車嗎?

這碟煞,和壯碩車輪的搭配,應該是單車界的不倒翁吧!!

這讓我想到押手井的機械戰警,純白色的流線機構。

嬰兒車,在台灣最好不要使用,汽、機車的廢氣對寶貝不會太好受。

我愛單車,向前跑,向前跑,去上班,去上班。

像米其林說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