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球(Ecosphere),人類移民火星前,NASA太空載具研發的衍生商品。主要構成:小蝦、藻類植物和細菌,再封閉的透明水晶球中形成微型生態循環,自給自足,像是古老的一種圖騰:吞食自己尾巴的小蛇,然後不斷生長。對繁忙過勞的上班族來說,辦公桌前如果連黃金葛也養不活,可以試試看生態球。只要日光燈照射球體數小時,便足以讓藻類行光合作用,蝦米呼吸,細菌分解。小小生命體各司其職,分分秒秒的產出(即使是排泄),都會成為明天對自我生存的回饋。要對小小生態平衡負責,input/output都需要經過精密的計算。
這是前言,對於產品來說,生態球似乎還是不錯的生物隱喻。"Subject to change"一書說停止設計產品,應該設計的是一種經驗、服務,或者是一種生態系。用以小見大盆栽視野來看生態球,說不定可以看出一番人生大道理。服務這個關鍵字,隱含了連結的意義。生態系的形成仰賴元素構成的相互作用,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服務。對於一種意志,或者是意向的執行,可能只需要使用者最少的input,少到只要數小時的陽光照射,而陽光通常是不用破費的。
當一個封閉系統的形成,無可避免的產生排擠效應,否則便是嚴重的生態失衡,這是可能也是多數產品設計與設計策略中預期的結果。被排斥的是無法融入的第三者,也有人稱之"proprietary solution"。有人批評H牌的某些產品,主要目的在插旗建立生態系,生態中則蘊含高利基的可融入的第三者,也有人稱之為"proprietary solution"。這當中的差異,就在產品的基因中,是否有這一點精心設計的指導鍊結,數位達爾文的DNA所實現商業產品競爭的演化論。
生態球是一種商品,提供一種整體性的經驗,去完成一種任務。移民火星的太空梭載具固然重要,成功的關鍵是溫度、陽光、空氣、水,還有很多必須的生活條件,其實是一個持續的經驗和過程:一種沒有形體的輸入/輸出,就只管叫服務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