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愛迪生的設計思考
最近拜讀IDEO的CEO,Tim Brown的大作"設計思考改造世界"。主要在於闡述「設計思考」的意義以及其對於產品、服務,與企業的創新的作用。原來,愛迪生除了發明了電燈,他還是設計思考的精神講師,建立了龐大的企業王國... 也難怪,"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最近會成為EMBA的指定參考書,「設計思考」成為「美學CEO」們所討論的以人性為中心的企業創新思維。
設計思考是一套系統化的創新方法,歷經Inspiration, Ideation, Implementation三個階段,以產品服務開發流程來類比,大概相當於研究、模型測試與執行。相對於愛迪生的發明,則是在瞭解需求中,經過不斷的嘗試錯誤,與團隊合作中,才能完成一個偉大的發明-電燈。然而,光是有電燈還是不夠的,愛迪生又發明了發電機以及配電系統,支援電燈普及化。現在來看,愛迪生不但發明了一個傑出的產品,與支援的服務,更顧及了一套完整商業模式的建立。以現今「服務設計」或是「商業設計」(Business Design)來說,的確是一個絕佳的設計典範。
愛迪生的遺產,除了勵志地宣揚「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以外,還破除了天才不可一世的迷思,並留下了實驗室中團隊合作的模範。因此,Tim Brown提出五種設計思考家應具備的特質:同理心(Empathy)、整合性思考(Integrative thinking)、樂觀的態度(Optimism)、實驗的精神(Experimentalism)與團隊合作(Collaboration)。據此,設計思考家得以拋棄既有成見,以通盤性的考量,在每一個實驗階段,逐步獲得新知與階段性的進展,並達到最終的目的。
有人問愛迪生說:「愛迪生先生,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持著你,讓你經過九十九次的挫敗後,還有持續下去的勇氣?」愛迪生回答說:「我並沒有失敗過啊!我只是找到九十九種不合適的方法,所以最後才能找到適合的材料。」這大概也是設計創新的故事原型了吧。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旅館的名片
H先生講策略時,提到旅館業以消費過程為基礎的獲利模式(CBA:Consumption Based Appropriation)。其中,有某商務旅館貼心地為外來旅客免費印製當地的名片,以旅館地址、電話為名片資訊,作為出差旅客的臨時工作地點,完全免費的服務,鼓勵名片的自由使用與發放。於是,客房儼然形成行動辦公室,是商務旅行的固定根據地,方便客戶當地的拜訪與聯絡。
商務旅館這一點服務設計上的巧思,可以說是小小名片妙用多。
從策略管理層面來看,CBA於產業結構競爭上,強調的是「如何讓消費者連結與我?」肇始於商務旅客出差工作的方便性,讓客戶可以更輕易地找到自己,是促成名片的使用的原因。當顧客把飯店小小名片遞到了客戶的手中,無形中也加強了彼此心理上與實體上的連結。以資源基礎論來說,要著重的是「如何讓消費者持續投資專屬於我的資源?」,自忖客戶尋找時的方便性,固定的地址與電話,有莫大的幫助,為了維持聯絡上的通暢,不知不覺中也黏住了消費者,增加了顧客的忠誠度,並提供了回客一個很大的誘因。對於出差者而言,能夠輕鬆掌握資訊與當地旅館形成空間記憶與連結,當然不會輕易地移動,且同時促成持續投資與消費。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遊石設計(UXI Design)網站
遊石設計(UXI Design)網站上線了。千呼萬喚始出來。儘管還有些地方還沒完成。但還是希望能趕上中秋節和大家見面,欠缺的部分就慢慢再補吧。
遊石設計(UXI Design)主要營業項目為:
1. 介面/服務設計
2. 使用者研究/使用性評估
3. GUI視覺設計
4. 網頁設計
5. 商業設計
有了正式網頁,就有了行銷據點,在網路世界裡,算是開門做生意了。想要更清楚我們的專長與執業項目:www.uxi-design.com,歡迎來串串門子。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鄉 健太郎的演講筆記
這一篇欠太久,要趕快給大夥兒一個交代。
在鄉教授的演講中,重點是要教大家如何寫好故事劇本,強調的就是如何寫好scenario的作法。假設大家都知道劇本故事對於產品與創新的重要性,這一套可以說是進階版的操作手法。從一個現有的、一般性的描述中出發,去截取”活動”的架構,換句話說,就是動機。再由動機去反推活動與動作,亦即”活動劇本”與”互動劇本”的轉換。也在這活動結構簡化與發想發散的操作過程中,達到使用性創新的目的。
首先,鄉教授就以某一個產品的使用性為基礎,建立原始的劇本故事應有的結構,並加以分析,以下是劇本故事應有的五大要素:
- 產品
- 使用者
- 目標
- 活動:(完成度: Effectiveness、效率: Efficiency、滿意度: Satisfaction)
- 環境
其中,產品、使用者、目標、環境,就一般性的寫法來說,所去不遠。可是活動的部分,就有很大的差別。鄉教授所提出的,序列性動作的記錄,當然是理所當然的開始。可是除此之外,更要去強調其中完成度、效率以及滿意度。原則上,第一步就是以自己的經驗去描述一個產品的使用經驗。以手機設定鬧鈴為例,劇本如下:
乙醬要用手機在睡前設定明天清晨的鬧鈴時間,因為工作的緣故,必須往返台北與新竹,為了要搭上早班交通車,乙醬必須設定鬧鈴時間,才可以準時起床,並且不錯失搭車時間。於是乙醬躺在床上,拿出自己的手機上作設定。打開手機主目錄,進入日常工具中,找到鬧鐘設定選項,點入鬧鐘,發現鬧鐘可以設定五組鬧鐘,由於不了解鬧鐘重響機制,最保險的方法,就是把五組鬧鐘都設起來避免賴床,也就是說愈定要在早上6:10起床,五組鬧鐘的設定就是:6:10, 6:05, 6:00, 5:55, 5:50,這樣即使賴床,也可以確保鬧鐘會至少響五次,直到非起床不可。點入第一個鬧鐘,顯示開關選項,選到開啟模式,接著就可以鍵入第一組響鈴時間:05:50,使用Softkey鍵入儲存,第一組設定則大功告成,接著以同樣的程序輸入第二至第五組的鬧鈴時間,鬧鐘設定便大功告成。工作本身並不複雜,不過要一次設定五次鬧鐘還真是令人疲勞的事情。
在這裡,產品是手機,使用者是乙醬,目標是在床上、目標:設定鬧鈴、完成度:設定鬧鈴完成,但是對重響機制一無所知、效率:重覆動作五次、滿意度:重覆令人疲,環境則是在臥室中。接下來,是第二階段的簡化。簡化的第一步就是先把所有與現有的物件與介面相關的文字標出來並刪除掉,藉此簡化故事結構,改寫原始劇本如下:
乙醬要在睡前設定明天清晨的鬧鈴時間,因為工作的緣故,必須往返台北與新竹,為了要搭上早班交通車,乙醬必須設定鬧鈴時間,才可以準時起床,才能不錯失搭車時間。於是乙醬躺在床上開始作設定。為了避免賴床,最保險的方法,就是設定五組鬧鈴,五組鬧鐘的設定就是:6:10, 6:05, 6:00, 5:55, 5:50,這樣即使賴床,也可以確保至少還有五次的機會,直到非起床不可。
從原始劇本的描述,改寫時去除產品、介面與物件的劇本,大體上就是所謂”活動劇本”了。在簡化的活動劇本上,再去把可能的新科技與產品機會加回來,就可能會產生新型態的活動,或者是新的使用模式。如果產品是電視相關物件呢? 數位電視、遙控器還是有其他可能? 以如此假設再去把活動的互動性特質補上,則可以產生新品種的”互動劇本”。活動劇本與互動劇本的轉化,是一種抽象與具體的轉換,在來來回回的過程中,總是可以去回顧,並且找尋到更簡化,或是更抽象化的問題劇本,如下:
乙醬要在睡前設定明天清晨的鬧鈴時間,因為工作的緣故,必須往返台北與新竹,為了要搭上早班交通車,乙醬必須準時起床,才能不錯失搭車時間。並確認即使賴床,也一定會在時間內起床。
這樣對於相對的新產品與新科技,就有更多容納的可能。也更能供從抽象的活動中去發展其中的互動設計。
鄉教授演講的筆記大約如此。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補充說明的是:”乙醬設鬧鐘”劇本是在鄉教授的工作坊中,乙醬依照操作規則,自己杜撰的,並不是鄉教授的原始案例。(這樣才不會有著作權和抄襲的問題吧!!)
鄉教授對於”乙醬設鬧鐘”案例的活動簡化與相對的互動性衍伸,有一個相當crazy的ideas:話說可以在自己頭上固定6:10分叫我起床的便利貼,接著自然會有好心人士的力挺幫忙。像是辛苦的老婆大人。
以Buxton’s Design Principle總結:
“Do Smart things with stupid technology today, rather than wait and do stupid things with smart technology tomorrow.”
乙醬額頭上的便利貼,是一個幽默有趣的註腳。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使用性需求分析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趨勢八構面
在昨天Decnology(科技設計加值聯盟)的成立大會上,W先生,說德國人預想未來,賓士概念車的設計師利用八個構面:
- 自然(Natural)
- 人口(Demographic)
- 社會(Social)
- 文化(Cultural)
- 經濟(Economic)
- 技術(Technological)
- 政治(Political)
- 法令(Legal)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行為觀察的詮釋
感覺上,好像不是科學的態度,以前不是說科學就是要能經過實驗不斷的驗證,結果永遠都要是一樣的嗎? 重點應該就在於"詮釋"了。好像是化學式的兩端,一邊是使用者、環境和行為,另外一邊則是對於原始材料(raw data)的融會貫通所外化的模型。人、事、地、物,無論是怎麼樣深入的跟蹤、觀察、研究,畢竟無法照顧到時間的因素,對於事實的描述怎麼說都是片斷的呈現,因果關係的時間軸加進去,故事才會跑出來。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無非是要從片段現實中,萃取事件的動機,認知的基模,這種東西到底才能夠構成行為的模式,一種很底層的東西,具有某種普遍性,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D先生所講的深度,大概就是在這裏了。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TEDxTaipei
這是TED台灣主辦的第二年,在華山藝文中心舉行,票價不斐,還好有網路直播可以看。
看TED網路演講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MIT媒體實驗室的那一位印度天才學生所講的:"第六感裝置"。短短十幾分鐘的內容展演,讓全場的觀眾起立鼓掌。台灣的規則大致相仿,講者必須在十八分鐘內,呈現個人或團體創意工作內容的精華。
本次的主題是創意三部曲: Unlearn. Play. Inspire。講者包括美術指導、考古學家、攝影師、油畫修復師、詩人、導演、世博首席藝術家、建築師、創業家, Frog Design創意總監, 前IDEO日本工業設計師, 音樂家等等。不曉得哪一位的魅力與努力,可以讓大家驚艷的起立喝采呢?
特別一提的是,友好的應用劇本實驗室的余德彰先生,也在此次TEDxTaipei受邀參加,並安排在早上Unlearn的議程中。對於劇本法創意導引有興趣的同學們,別忘了來看看喔!!
看到台灣也有那麼多的特異功能人士,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真教人高興。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筷子與生活型態
筷子,是東亞各國常用食具,然而各國卻略有不同:日本筷子略短,頂端較尖,韓國筷子的特點是其不鏽鋼材質,華人社會則是使用較長的木、竹筷,頂端切平。
筷子形式細微的不同,肇因於不同的生活型態:日本飲食多以個人餐點為主,盤子小,離自己近,獨自享用,短筷子容易操控,輔以形尖的筷頭,應付滑溜的冷食生魚片。韓國則地處高緯度區域,天氣寒冷,飲食多鍋物(就是火鍋的意思),金屬的材質有助於導熱,傳遞食材的溫度,除了色、香、味以外,還加強了觸覺的體感。華人社會則以圓桌合菜熟食為主,強調團體成員的分享,於是筷子得要長一些,平頭的筷子則避免插、穿、刺的動作,營造優雅的姿態,照顧他人的觀感。
挺有道理的,不是嗎?
筷子的設計直接反映到生活型態,物件是五感的延伸,環境的反應,以及社會性的需求。不知道"免洗筷",訴說的是甚麼樣的道理...也許是某種心理性的渴望,像是"潔淨"等等...化學漂白劑相對於大腸桿菌地一種抉擇。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研究者的獎勵
使用者研究當然是獲得使用者需求與洞見的最好方法,不要忘記使用者研究的邊際效益,研究也是建立品牌形象的一個途徑。企業準則裏,總是不乏"關心使用者"、"以滿足並且超越使用者的期望為唯一的目標。" 不過,問到使用者的期望為何? 總是不免來一段尷尬的無聲場景。其中,是不是"廣告"或是"口號",消費者心中自有定數。過往研究不夠普及,研究內容本身又過於枯燥,總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能否成局,還得仰賴親朋好友的友情贊助。有時候,侵入式的現地訪談,參予者不免會有安全上或是隱私上的疑慮,和或多或少的"不好意思"。以"找對人就成功一半"的莫非邏輯,研究者總不免搥心肝感嘆"人真難找啊!"。不得已,只好重金懸賞,期待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於是以一日薪資的水平,來做為數小時的研究費用。勉力為之。
其實,一旦是目標明確,利用新鮮的工具,有趣的方法,使用者研究中,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多次案例當中,總是有很多使用者有類似的回應:"原來廠商真的聽得到我們的聲音。","原來廠商真的重視我們的感覺!!" 這是完全是正面形象的傳達,可以感受得到的企業文化。研究過程中,曾經有人熱切地響應,甚至號招親朋好友無償參與,即使是可遇不可求,卻也是扎扎實實研究者的獎勵。
顧客的感受無他:
一來,是可以為自己原本就心儀的品牌,提供個人使用上的見解,等於是幫自己做設計。二來,是一個顧客能夠受到重視,一種用錢也買不到心理上的VIP滿足。再者,使用者開始了解到:從事"使用者研究",原來也可以這麼好玩。好經驗的口耳相傳,儼然形成一種宣傳效果。研究後,品牌忠誠度一定也會增加不少。
先問一下自己"使用者對產品的期望為何?",然後,一魚多吃的使用者研究要做,再想想這魚要怎麼吃...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兒童小筆電
也許是展演的情境太過牽強,看起來是一整個失望。
首先是使用上的不便,在影片中也有提到,手寫輸入讓學童把手懸空的一堂課,另外一隻手還得拼命往前扶正LCD,才能避免螢幕被觸控筆往後推壓傾斜。怎麼說都不是一種輕鬆的姿態,更不用說,學童在課堂完全被工具綁架,才是令人更擔憂的一件事。
話說,學童的書包一直太重,有過多的書本和功課。所以,教育學者提倡書包不要帶回家。沒了書包,課業壓力依舊,換來的是一台兒童用筆電,這樣的結果也不令人滿意。過早依賴筆電使用以及數位化的作業內容,減少了實體媒材的應用,應該也會是教育的另一個問題。
如果說,兒童小筆電是一種隨身的學習工具是說的通,可是讓小學生帶著動輒上萬的筆電穿梭在人群中,應該是家長會擔心的另一個問題。失望之餘,我期望小朋友看的是電子書,功能簡單輕薄短小耳且只能作閱讀、筆記用的工具。
這個產品不至於一無是處。可集中做檔案管理、同步化並且充電的行動筆電架,頗令人驚艷。還有可提可背的把手很實用。另外,兒童筆電的顏色有很多種,謹此。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送修經驗
一進門,倒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光景,說視窗明几淨應該不為過,服務櫃台前跳動的數字牌,就像是銀行一樣,也暗示著要找一張號碼牌。就在入口旁,這一次找得很容易。在等待中,先晃一圈,除了銀行一定會有的書報雜誌區外,還有自助式茶水區,再來就是很多商品的展示櫃。對於藍寶堅尼機早有耳聞,這次倒是第一次看到,這是額外的收穫。還有兩台遊戲Demo機,長得像變形金剛,一看就知道是遊戲機,可惜一台當機中...
等得沒多久,輪到我了。行員很親切,簡述一下症狀,送件作業很快速。接著,就等著三天的通知取件了。順便,我趁機跟行員說嘴地毯現象,她說會反映上去。
從另一個門出去,直通一樓咖啡廳,也許設是當時服務規畫的另一個巧思:維修中心+咖啡廳。整體送修經驗,乙醬送給A牌一根姆指。
維修中心的下一部是銀行的效率,銀行的下一步則是咖啡廳的親切。咖啡廳銀行不是新觀念,對於ING Cafe早有耳聞,有便宜的拿鐵和點心,有舒適的座椅,理財服務員也許會和你喝杯咖啡,"順便"解決你的問題。人們也許會想要在裏頭多坐一會兒,有沒有在十分鐘內收件完成,其實,並不比一種優閒吃喝看展覽的氛圍重要。可以想想看,有沒有數字跑馬燈,氣氛會差很多。
我想這就是"服務設計"的 一個面向!!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八個設計創新的障礙
在'設計未來'(by Matt Mattus)一書中, 馬杜斯先生說有八個設計創新的障礙(Innovation Obstacle). 這裡所說的設計'障礙', 倒不是什麼會阻擋設計創新絆腳石, 也許更好說是一種時代的現實狀態, 從事設計創新時不得不跨越的一道門檻. 否則, 設計師也往往會產生平庸的設計.
01 為人人設計 (Design is now for everyone.)
[註]: 相對於Design for designer或者Design for superstar,「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蘇軾
02 設計的使用週期更短更快 (Cycles are faster and shorter.)
[註]: 一季十個models, 還是說半年換一次X機的設計過剩, 過多的造型比無聊電視節目所造成的負擔還要多. 還有更快的, 服務性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同時被消費, 在生產過程中有消費者的直接參與. 親朋好友常常抱怨XX服務不夠好.
03 潮流, 上網Google一下就知道 (Trends are a google search away.)
[註]: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等同於電腦打字比旁邊的快一點; 用Flickr找圖, 再加點英式冷幽默的標題, 算是潮牌前段班了.
04 每個人都想要跟別人不一樣 (Everyone wants to be different.)
[註]: 從期貨可居, 到辦公室人手一機, iPhone竟然變成芭辣機, 開始有人悄悄地換成H牌Android機. 是不是「智慧」在其次, 重點是和別人不一樣.
05 每個人都可以成名 (Everyone can be famous.)
[註]: Andy Warhol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成名15分鐘的機會」, 並且在第16分鐘消失地無影無蹤.
06 這是一個自己動手做的世界 (It's a DIY world.)
[註]: DIY的手感, 在家適合打造潛水艇, 沉下去一定浮不上來. 合作的世界, 可以打造飛上天空的太空梭.
07 純淨的藝術運動已逝 (Clear Art movement are gone.)
[註]: 除了媒體行銷和視覺轟炸塑造的當代性, '形隨機能'的現代性還是很非常令人懷念, 說是'純淨'當之無愧.
08 設計已經是日用品 (Design now is a commodity.)
[註]: 日用品要能用, 可用, 易用. Usability要顧到. 衛生紙的設計也很有學問.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交通工具類比瀏覽器
只能說看這個美國五格漫畫,讓我"哈哈哈哈哈".
5 Browsers and the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They Resemble on CollegeHumor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階梯音樂鍵盤
不過,整個概念的完整性似乎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當行人與音樂鍵盤互動運作的同時,電扶梯依然持續的轉動,即使電扶梯上空無一人:兩樣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不過,"這樣好像沒省到電啊?","還是說行人來來回回走樓梯有益健康?"。除了為樓梯增加一些什麼的活動,還有什麼故事好說呢?有趣的裝置,可惜卻常常少了一丁點必然性。這一點欠缺的必然性,其實可以是簡單的功能或者實用性。不過強調好玩有趣有集客效益的互動裝置,卻常常欠缺的"然後呢?"。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愛台歌-趴兔:夾子電動
三月五日新台歌發行,三月六日夾子電動大樂隊新專輯到手了。
依然認真執著的夾子小應。
中/英文曲目如下,聽說連阿抖仔也會愛:
一,我要找到妳…夾子號戰艦 (I Wanna Dig You Out... Battleship Clippers)
二,沒有問題 (No Problem!)
三,有大官 (The Authority Passing by)
四,就跳舞吧 (So, Let's Dance)
五,坐在美術館外邊 (Sitting Outside of the Museum)
六,園丁 (Gardener)
七,學長與學弟 (The Senior and the Junior)
八,青春的一天 (One Day of Youth)
九,甘蔗俠 (A Film Maker in the Sugar Cane Field)
十,爆甘蔗 (Shooting a Movie in the Sugar Cane Field)
十一, 孤獨戀曲 (Lonely Love Song)
十二, 今晨河畔特別美麗 (The River Side is Quite Beautiful This Morning)
十三, 飛雪如妳 (Flying Snow as You)
十四, 花火(演奏曲) (Sparkling)
夾子電動,緊去袂。
博客來也有: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38095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互動式垃圾桶
不論是"你丟我撿"或是"你不亂丟,我不用檢"的宣傳口號,都勝不過一個用心有趣的設計。
台北市似乎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台北市區很難找到垃圾桶,就算找到垃圾桶,通常也是滿的。台北市的問題是要怎樣減少市民丟垃圾(丟自己家裡的垃圾),參考前文給愛莉絲。
感謝L小姐介紹的"Piano Stairs"@福斯汽車所贊助的"趣味理論"專案:http://www.thefuntheory.com/,funtheory還有很多有趣的設計案例。藉由提供功能以外的趣味性,來導引的使用者行為,令人想起小便斗上犧牲小我的蒼蠅,強力推薦。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方形西瓜使用者經驗
方形西瓜外銷日本獲得成功,以方型西瓜為引來詮釋互動介面的創新。
介面:從圓形到方形,內容不變,改變的是消費者的第一印象。
製程:在控制的環境中,外加透明罩,陽光、空氣、水的養成。
模組:新製程模組再利用。
一致性:形狀一致、體積一致,與品質觀感的一致。
移動性:易於搬運,裝載。
使用性:易劈、易砍、易切,不會滾來滾去
效率:固定材積在物流上最有效率。
體驗:鮮花緞帶、西瓜鳳梨,送禮自用兩相宜,奢華的體驗是產品的附加價值。
服務:從傳統市場到超高檔超市,西瓜的新服務渠道。
價值感:儘管實體預設功能(affordance),很像磚頭的西瓜還是西瓜,但是價值立現。
價格:所以每粒新台幣$500。
成功的介面轉換,不只是提升產品價值,還有一整個產業鍊的變化。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Five Whys (IDEO Method Cards)
卡片正面羅列十個對話框。
對話呈現IDEO方法中的"五個為什麼"的一段訪談記錄。
Q: "你為什麼要運動?"
A: "因為健康啊!"
Q: "為什麼運動是健康的呢?"
A: "因為運動可以我的加快心跳速率。"
Q: "為什麼提升心跳速率有那麼重要?"
A: "這樣可以燃燒卡路里。"
Q: "為什麼要這樣呢?"
A: "這樣可以減肥。"
Q: "為什麼你要減重呢?"
A: "我感受到身材苗條的社會的壓力。"
這個案例是IDEO在美國研究女性"減重"行為與態度的方法。經由以上連續性對話,似乎可以迫使人們去思考並且揭露對於某特定行為背後的原因(underlying reasons)與內在的趨力。
乙醬以為這樣的方法,的確可以去"衍生"或是"延伸"某特定行為的社會性與文化性模式。卻不應該解釋成一個終極隱匿的癥結點。第一個直覺的答案應還是最重要的。就以上對話來說,"健康"絕對還是一個真實的動機,社會壓力可以說是另一種平行的文化趨力。如果說,這個方法預設受訪者的防衛心態,而想要從"Five Whys"中找到一個終極答案,那很有可能會造成受訪者的反感,也是對這個方法的一種誤解。
試想最後一則對話:
Q: "為什麼你要減重呢?"
A: "還是因為健康啊!"
"五個為什麼"是不是還要再來一次?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網站使用性測度
並不是每個網站都是以賺錢為目的。黑貓白貓論,當然並非一體適用,這要看網站的目的為何? 如果是以一個企業網站的經營者來說,同意者應該十之八九。
還記得,在某一次討論網路社群行銷的研討會中,台下觀眾禁不住詢問台上的與談人:"投入網路社群行銷的ROI,到底有多少?"與談人不急不徐的說:"網路社群的行銷方式,還是頗為新穎的領域,流量的轉換率才是營收的關鍵。然而,"轉換率"牽涉太廣,不是一個容易取得的數字,因此,網路行銷不是票房保證,ROI沒有既定標準,能夠確定的是,網路社群行銷能讓企業在儼然成形的網路市場架構中,佔到一個早起的位置。" 對於精打細算的經營者來說,這是個相當中肯的回答,只不過在不確定的同時,心裡多半已經想著:這次的投資肯定要石沉大海了。
在"打造賺錢網站的黃金準則"一書中提到一個賺錢網站的三種測度標準,似乎在這個問題上提供了更清楚的背景說明。這三個測度標準分別是"商業測度"、"網站測度"與"使用性測度"。
商業測度直接牽涉網站賺錢與否,也是網站經營者最關心的問題。不過,當經營者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同時,通常也是網站收益出現警訊的一刻。收益的部分直接由網站的流量,轉換率而定,網站的流量通常會從搜尋引擎著手。而轉換率呢? 應該和使用性測度有著更大關聯性。
就商業與網站測度而言,相當於天平的一端,其實是在算數等式的一側,除了成本/定價和搜尋引擎最佳化(SEO)以外,比較缺乏可操作的範疇。相對的,在轉換率相對於使用性測度上,藉由使用者測試,和使用者的回饋,使用性測度是相對地可以較為確切得知的,這樣的質性操作顯然會在等式的另一端行成加成或是貶抑的效果,並由商業與網站測度上進行驗證。換句話說,由使用性出發的ROI計算,似乎沒那麼遙遠,除了本身的質性分析測度外,還有明確量化驗證的機會。
"給我交易數量和毛利,我給你使用性的ROI。" 很有機會!!
"打造賺錢網站的黃金準則"
Lance Loveday Sandra Niehaus
ISBN: 978-986-6761-57-7